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红岩精神世代相传

  □ 杨 力

  80多岁的父亲是名老党员,年轻时辗转多地工作,晚年回到重庆居住。“七一”前我回去看望他,特地把四川美术出版社刚刚付梓出版的《红色经典中的经典——〈红岩〉小说插图文献集》一书带给了父亲。

  这份特殊的礼物让父亲十分激动,他急切地翻阅着一张张经典的插画,能一口气说出每一张插画的作者和插画背后的英雄故事。父亲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这本经典中的经典插画出版太重要了,前些日107岁作家、已有83年党龄的老作家马识途还以《讲述革命故事 弘扬红岩精神》为题,写出一篇谈《红岩》与红岩精神的长文在《人民日报》刊发,读完让人心潮激荡。

  说到这里,父亲似乎忘记了年龄,站起来立马让我陪他去参观渣滓洞。这让我的记忆穿越时空,一下子回到了从前。

  小时候,父亲最喜欢给我讲《红岩》里面的人物故事,立场坚定的许云峰、视死如归的成岗、聪明机敏的小萝卜头、出身豪门却投身革命的刘思扬等等。我在成都读大学时,父亲还曾给我送去一本已经翻旧的《红岩》。叮嘱我学习之余认真翻阅,一来丰富业余生活,二来充盈精神境界。

  后来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书柜整齐排列的书籍中,我把《红岩》永远放在最醒目的位置。遇到迷茫或工作懈怠时,翻阅书中任何一个片段,都会给思想以警醒。等我有了孩子,也把书里的英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看见他们从懵懂到敬仰,我内心十分高兴。这本串联我们爷孙三代、净化心灵的书籍,是帮助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去除杂念的心灵参照物。

  渣滓洞集中营位于重庆市歌乐山麓,一路上人来人往,参加纪念活动的人很多。歌乐山,一个动听且优美的名字,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然而多年前,这里却是阴森恐怖的人间地狱。几百名戴着脚镣手铐的共产党员、革命志士、青年学生、妇女儿童甚至还在襁褓中的婴儿,统统遭到国民党军统特务惨绝人寰的折磨和屠杀,他们的鲜血染红了歌乐山上的苍松翠柏,当我陪父亲走到这里时,心灵再一次受到洗礼、净化,我们的信念也更加坚定。

  顺着蜿蜒的山路进入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旧址——渣滓洞监狱,呈现在眼前的仍然是一派肃杀的景象。院落的四周是毛骨悚然的碉堡、铁丝网,院中是阴暗、潮湿的牢房。仅仅三米见方的小屋,每间住十人左右,房中唯一通风的地方就是那个巴掌大的窗户。看到一组组陌生的名单和一张张发黄的照片,还有一双双婴孩曾经穿过的小鞋子,我心底阵阵发颤。在烈士墓后面的墙上,我看到许许多多年轻而坚毅的面孔,还有一朵朵盛开的菊花,这些菊花代表那些连相貌也不曾留下的烈士们。他们为新中国的诞生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父亲似乎忘记了几十年落下的腿疾,坚决拒绝我搀扶,他站在来过多次的渣滓洞前,表情十分凝重,我知道父亲的心灵又走进了那个年代。《红岩》里面的英雄人物,此刻正像过电影一般,在每一个参观者脑海中凝聚成一种精神,永远难忘……

  烈士墓墙边有句话:“在凯旋的号声里,我们将会交换一个微笑。”我想这是烈士们视死如归、凛然无惧的心声吧。只要新中国能够诞生就能交换他们的微笑,死又何惧。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像江雪琴、许云峰这样的大批共产党员在敌人的威逼利诱和酷刑屠刀下毫无畏惧宁死不屈?其实就是他们对党的忠诚和信仰,是革命先烈坚持真理、改造社会的人生追求,是革命先烈为国家、为人民流血牺牲忘我赴死的坚定信念,这也是激励世代中国人的红岩精神。

  这一瞬间,历史触手可及。这一刻我也穿越时空,深刻体悟到了那群勇敢的中华儿女为真理而斗争的坚强意志和大无畏精神。红岩魂是中国之魂,是民族之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将接过先辈的旗帜,让革命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视线
   第06版:专题
   第07版:综合
   第08版:民生
   第09版:聚焦
   第10版:井冈山
   第11版:读书
   第12版:品鉴
书映百年伟业
红岩精神世代相传
抒写中国共产党的峥嵘历史
天问,中国人的火星移居梦
乡土百态的现实图景
血防精神谱壮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