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 衍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首部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血吸虫病防治历程的书籍《送瘟神:新中国抗击血吸虫病纪实》日前由江西科技出版社付梓出版。该书真实记录了这一公共卫生领域的伟大战“疫”, 全面展示在党领导人民持续推进血吸虫病防治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丰富经验,生动描绘了为抗击血吸虫病无私奉献的健康卫士,深入诠释了70余年血防实践中所沉淀的血防精神。
人类社会在发展前行的历程中,一直伴随着与各种自然灾害和疫患的斗争。
当我们站在历史的瞭望台上,穿越时空,回眸新中国成立以来抗击血吸虫病的斗争,会看到那场抗疫壮举,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当余江县率先在全国消灭了血吸虫病,树立了血防第一面红旗时,毛泽东同志欣然命笔写了《七律二首·送瘟神》抒发豪情,为这一历史壮举增添了浪漫主义的瑰丽色彩。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回望波澜壮阔的血防事业,是对历史和现实的呼应与告白;是过去的荣光与今时之奋斗的交融与汇合;是一代代血防工作者不忘初心、默默耕耘、甘于奉献的全景写照与时代缩影。
一批批血防人深深眷恋脚下的土地,默默守护疫区人民的健康,他们的身影,是地平线上最美的风景;他们的行动,闪耀着“群策群力,科学防治,甘于奉献,誓送瘟神”的血防精神的光芒。
时间,是丈量历史的刻度。
7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大战,经受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付出巨大努力,取得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创造了人类同疾病斗争史上又一个英勇壮举,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毛泽东同志曾在《七律二首·送瘟神》后记中指出,党组织、科学家、人民群众,三者结合起来,瘟神就只好走路了。回首当年惊天动地的血防运动,凝望当前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不禁令人感慨万千——血防精神与抗疫精神一脉相通,同中华民族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作为民族精神最为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中国共产党经历百年奋斗,赢得百年荣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健康事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血吸虫病防治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第一部全面反映我国血吸虫病70余年防治历程的书籍,《送瘟神:新中国抗击血吸虫病纪实》搜集了大量珍贵文献资料,许多是首次公开,为我国公共卫生实践提供成功经验,彰显中国实践、中国方案对破解血吸虫病消除这一世界难题的借鉴价值,也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鼓舞斗志、坚定信心。
为何这样一本填补空白之作是由江西立项出版呢?
江西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红土圣地,同样也是人民卫生事业初心使命的孕育地,接续奋斗了70余年的血防历程与成就,形成了江西血防独特的影响力。全国血防第一面红旗在江西余江树立;家喻户晓的伟人诗篇因江西余江根除血吸虫病而作,鼓舞和激励着全国朝着消灭血吸虫病的目标砥砺奋进;血防精神在江西余江发源,在全国传承发扬;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新策略在江西进贤探索成功并在全国推广应用,成为新时代我国推进消除血吸虫病的主策略;中国血防纪念馆在江西余江落成开馆,成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红色旅游地;鹰潭红旗干部学院在江西余江高高耸立,与瑞金干部学院、方志敏干部学院、甘祖昌干部学院一起成为江西特色红色精神和党性教育的名片;江西血防的一批重大防治成果为全国血防防治成就增光添彩;江西血防的一批优秀血防人为消除血吸虫病危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作出了突出贡献。
江西血防的这“八个一”(一面血防红旗、一组伟人诗篇、一种血防精神、一个血防新策略、一所中国血防纪念馆、一所红旗干部学院、一批重大防治成果、一批优秀血防人)集中体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血防的巨大成就,奠定了江西血防在全国血防的独特地位和作用,也是该书由江西提议,在江西出版的主要原因。
全书共分为八章,第一章描述血吸虫病的严重危害;第二章至第六章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血吸虫病防治历程、策略措施、主要成效;第七章展示我国血吸虫病防治的辉煌成就和经验启示;第八章诠释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历程中形成的血防文化、血防精神,共享防治血吸虫病的中国方案;附录列出了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重大事件及部分题词和画作。
从“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到“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宗旨与初心,彰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凝聚力。这就是伟大的新中国之所以能在人类命运的大考中交出优异答卷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