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骥 亮
下山,5米宽的路七弯八扭,车辆像拄着拐杖的老人,慢腾腾,点着刹车,每到一个弯道前就响起喇叭,仿佛老人扯开嗓门喊“我来啦,注意啦”。我的身体跟着陡坡下降,目光却不时回望身后一幢幢被山托举的房屋,它们是农舍和龙溪小学。它们越来越远,越来越高,最后,只看见云层像棉花那样飘在山巅之上,云走过的地方,天更蓝,更深邃。
一
几个小时前,我开车经过于都县仙下中心小学,经过乱石中学,然后开始上山。到半山腰时我想起“十八弯”,右脚把油门往深里踩,害怕小车突然因动力不足后溜。从3.5米扩宽到5米后的山路还是如此陡峭,难怪那位90后年轻校长一个学期换了三个轮胎和一个刹车片。
他是一位很阳光秀气的校长,却喜欢称自己为“生产队队长”。除了寒暑假,他几乎每周一早上6:50都会准时出现在仙下中心小学路口,接自己的“队员”——龙溪村龙溪小学的老师们上山,她们都是90后,分别为南康的罗挺、李希和于都银坑的钟美玉。有时周日晚上7点也能在仙下中心小学门口看见他,他在等路途更远的三位老师:安远的刘玉玲、杜春燕和景德镇的万紫娟。之所以说“有时”,是因为万紫娟、刘玉玲、杜春燕除中秋节等长假外,平时连周末也守在龙溪小学。他说,“生产队队长”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做好服务,只有留住了“队员”,才能促“生产”,学校的教学质量才有保障。近十年来,龙溪村每年都有学子考取大学,且人数呈递增趋势,其中不乏复旦大学、华东交通大学等名校——这些“天之骄子”都是从这所小小的小学里走出去的……
上山的路,还在延伸,但路两旁的山壁开始出现地窖,相传早在唐朝年间龙溪村就有种生姜的习惯,这里的生姜具有“甜香辛辣龙溪姜,赛过远近十八乡,嫩如冬笋脆如藕,一家炒菜满村香”之美称,曾被唐朝列为虔州(今赣州市)贡品。这些地窖,正是当地村民用来存放生姜的场所,看到它们我就知道距离目的地不远了。向左拐个弯,可见一个小卖部,再往前开十几米,果然到了龙溪小学。
二
站在海拔800米的山上,会有一种和群山对话的冲动,它们就在眼前,仿佛触手可及。远处和近处零星散落的村庄像玉珠,落进山的身体里,它们有的在溪流边,有的在梯田上,有的在竹林后。龙溪小学退休教师方李长指着近处一片竹林说,那后面有一栋老房子,就是那位年轻校长朱森林的老家。朱森林从前是方李长的学生。七年前,朱森林22岁,刚走上教师岗位,他当时有两个选择,一是去距离他山下的新家很近的东田小学,二是回到老家龙溪,回到母校龙溪小学。最后,他骑着一辆摩托车冲上了龙溪小学。
方李长一辈子都在山上。他当了23年民办老师,1998年才转正,一直在龙溪小学干到退休。他笑着说,朱森林是因为他才上山的。朱森林听了,也笑着说:“我真是冲着老师您才上山的。您守了龙溪小学一辈子,我也想把最好的年华献给她。”师徒两任校长的对话让我有些感动,毕竟2014年的时候很多老师都还“谈龙色变”,甚至有人说“加两千元工资都不去龙溪小学那个鬼地方”。
在龙溪,曾有“三靠”的说法,即“出行靠走、讲话靠吼、治安靠狗”。以前的龙溪村是“十三五”深度贫困村,出行只能靠走路,村民主要靠种植水稻、生姜维持生计,贫困发生率高达26.8%。
当年,朱森林初中毕业,成绩很不错,他有很多选择。方李长说,考师范吧,山里多需要老师啊!方李长自己当了一辈子老师,他深知老师对大山的意义。他不仅把朱森林拉进了教师队伍,还把侄子方颖也拉了进来。方颖本来已经考取中专,学费都交了,硬是被他劝着退了款,后来考上师范,如今成了仙下一所小学的校长。朱森林考上教师岗位后,方李长第一反应是希望他回龙溪小学,他认为,龙溪村的未来在教育,而教育的未来在年轻教师。
三
上山可以凭着一股“年少气”冲上来,但要长期留在山上就得沉下气。2014年,朱森林回到龙溪小学时恰好遇上了校建——学校的宿舍楼(一层的瓦房)拆了,于是还没退休的方李长老师住到了地下室,其他老师住村民家,他自己则住进了老家那栋已多年没人住的老房子。
2015年6月,龙溪小学教师宿舍竣工,老师们一起搬进通了网络的新宿舍。山上的送别,才是最考验人的。朱森林目送过一批批年轻老师下山,每次送别,他心里也会泛起层层涟漪,他用一段文字记录下了那时的心情:窗外皎洁的月光泻在广阔的校园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新上山的两位老师忙着适应各方面环境,刚下山的小伙伴们去追求着各自的幸福。
2018年,朱森林也下山了。他被调到山下的高兴小学任教导主任。一年后,他又到乱石小学当校长。他说,和山上相比,山下的工作很轻松,山下的时间也过得很快,快得让人怀疑日子的真实性。
2020年9月,朱森林再次上山,回到龙溪小学当校长。如果说他当初骑着摩托车上龙溪小学是因为对母校的一腔热情的话,这一次上山则是经过了深思熟虑。“龙溪小学的巨大变化,让我对它的未来充满期待,也坚定了我再次上山的信心!”朱森林说,重返龙溪小学,学校老师已经换了一茬,除一位80后老师外,其余全是90后新鲜血液。学校的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楼焕然一新,篮球场像城里小区的那样好看,每位老师配了新电脑、新办公桌,教师宿舍全部换了新床,安装了热水器。
四
实际上,除了朱森林提到的这些变化,我在山上散步时还有更多发现。走进村民汤春香家,住满了老人,一问才知大部分是退休后来山上度假的。“每人50元一天,包吃包住。第一年客源不多,我还担心投资的两万多元会亏本,没想到今年房间不够住了……”汤春香是一名80后,在广东东莞塑料电池厂做工十几年。2020年,她和丈夫毛地生一起返乡开起了民宿,长期外出务工的经验让她深谙服务的重要性。从她身上,我看到了区别于以往印象中乡村妇女的特质——她打扮时髦而不张扬,对人热情又真诚,言谈举止非常有分寸。客人们经常聚在一起织毛衣、拉家常,偶尔还去汤春香的厨房体验下厨的乐趣。因为他们的到来,原本安静的龙溪村重新变得热闹起来。
龙溪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朱西寿说,村里的这些变化,要感谢这个好的时代,自2017年底以来,借助扶贫东风,龙溪村17个村小组的通组路全部完成了硬化,同时还新建了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和卫生室,实现了4G网络全覆盖。在产业发展方面,龙溪村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将生姜、高山蓝莓、茶叶、康养旅游等作为重点发展的致富产业,采取“合作社+贫困户”模式,通过“务工+分红”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2019年底,龙溪村成功实现了整村脱贫摘帽。
2020年8月底,万紫鹃从景德镇来到龙溪小学,一上山就被龙溪村的自然风光迷住了。她说山上空气很好,风景如画,对于学美术专业的她来说真是来对地方了。从她发给我的一张龙溪小学的风景照上,我看到了刚从山岭露出半张脸的红艳艳的太阳,阳光打在云层上,也是金灿灿的。
刚到龙溪小学时,我曾一度惊讶于这样一个事实——如此偏僻的小学为何能留住170多名学生?朱森林讲述的一件事帮我拨开了迷雾。龙溪村龙子组学生朱研的父亲两年前曾向他表达过想送孩子去兴国县城读书的想法,因为从他们家来学校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但自从2019年12月龙溪小学学生宿舍竣工后,朱研的父亲再也没有提起让孩子转学的事。今年上半年,龙溪小学的住校生已经有40余人,他们再也不用每天摸黑回家、第二天天还没亮就去上学。
离开龙溪小学前,我从学校往山下的小路走,一直走到那条“希望之路”。路修建于2017年,总长1.2公里。它像景区里的游步道那样铺了水泥,建了避雨亭,险峻些的地方还安装了防护栏。五年前,这条路还是羊肠小道,龙溪村有七八个小组的孩子上下学必须从这里经过。看着脚底的路伸向郁郁葱葱的山林深处,我眼前突然浮现这样一幅图景:三三两两脸庞稚嫩的孩童,背着书包由各村口的小路走出,经果园,过小桥,汇入同一条“希望之路”,一起往高处攀登。
(配图为位于大山深处美丽的龙溪小学,由本报记者洪子波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