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江西省交通投资集团努力做好人才服务“关键小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人才能够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
“引才+平台+服务”
硬实力、软实力,归根结底要靠人才实力。相比较于沿海发达省份,江西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还有一定差距,该集团着力在人才引进政策、工作环境和发展平台上下功夫,确保高层次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出生于1989年的祝谭雍毕业于东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是江西省交通投资集团近年引进的博士之一。2021年上半年,他被公司安排挂职于旗下路段管理单位任副总经理,协助分管高速公路养护工作。这样的挂职锻炼,对于刚毕业的博士生来说,有效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同是1989年出生的裴辉腾,从同济大学桥隧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进入该集团旗下的江西省交通设计院工作。在企业的关心培养下,先后参与了十多座特大桥的设计工作,其参与的8项技术创新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以岗位用人,以环境养人,以事业留人。近年来,江西省交通投资集团在各大高校招聘会上颇受毕业生的青睐。不少毕业生看中的正是该公司能够主动为各类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宽广的舞台,并努力营造人才宜居宜业环境。这两年,江西省交通投资集团相继制定出台了《人才管理办法》《招聘管理办法》等人才保障制度,设置了专项人才补贴和人才福利,对引进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给予住房补贴、生活补贴。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出台了《人才公寓管理办法》,解决住房问题。满满的诚意,让不少清华、北大等985高校毕业生慕名而至。
“人才+产业+市场”
费伦林是该集团的一名“80后”工程师。2020年,经申报、推荐、专家评审、组织考察等程序,他成了我省最年轻的一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得益于企业对员工继续教育的大力支持,费伦林在工作期间攻读了在职博士研究生,评选上了正高级工程师。同时,公司安排其在大庆至广州高速公路南康至龙南段扩容工程项目办任副主任,充分发挥其“干中学、学中干”的优势,在实践中将知识充分结合。
用好人才,既需要平台支撑,也需要开放合作。为了加快并优化人才、技术与资本、劳动、市场等有效结合,实现技术输出与企业转化的无缝衔接,近年来,江西省交通投资集团加大了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运用好博士后工作站等平台,强化技术成果商业化应用,努力畅通“科研—转化—产业”全链条。
近年来,共建“一带一路”给国内不少企业带来了发展新契机。江西省交通投资集团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其中用好人才在开拓海外业务上发挥了关键作用。刘丽丹是该集团工程板块驻非洲肯尼亚公司的一名商务经理,2016年11月赴肯尼亚至今,她凭着出色的专业能力,熟练参与国际竞标,负责国际投标项目38个,中标金额达1.3亿美元。放手让经营性人才坚定“走出去”闯市场、见世面、“壮筋骨”,是该集团培育市场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培养+传承+创新”
人才工作,不仅要引进“增量”,也要盘活“存量”。作为省内最大的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运营企业,近2万名员工的素质如何,对企业发展十分重要。近年来,江西省交通投资集团努力构建高效的、市场化的优秀管理人员和高技能产业工人培养体系。上半年,该公司制定印发了《“十四五”教育培训规划》;通过与清华大学“线上+线下”的合作方式,启动了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与省人力集团达成战略协议,实现人力与培训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50岁的夏标是江西省交通投资集团上饶管理中心鄱阳养护所的一名员工,有着连续二十四年的高速公路隧道机电管理经验,被同事们誉为“隧道安全的守护者”。为弘扬工匠精神,其所在单位以夏标为带头人,成立了“啄木鸟养护工匠室”,开展日常养护管理、应用类技术攻关、师徒传帮带等工作。
人才工作的后劲在青年。今年,江西省交通投资集团制定出台了《省交通投资集团青年人才库建设方案》,提出构建了以“培训+实践锻炼”学习培养、领导班子成员“1对N”事业培养、中层干部“1对N”职业培养、技术专家“1对1”专业培养为主要内容的青年人才培养机制。
1994年出生的龙启鹏,是一名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专业的硕士研究生,2019年12月入职该集团路网运营公司资产运营部。经个人述职、群众推荐、考察测评等一系列选拔流程,包括他在内的243名青年人才入库。
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江西省交通投资集团在人才工作方面的创新探索,颇具意义。(刘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