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同人民群众一块苦”

  ■ 严志伟 马晓敏

  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多次遭遇挫折却又一次次奋起。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使我们党能够一次次在绝境中化险为夷、转危为机?1979年邓小平同志的一段话,仿佛揭开了背后的密码:“我们大家都是从苦里过来的,经历过不少困难的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抗美援朝的时候也是很苦的啊!为什么过去很困难的局面我们都能渡过?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的干部、党员同人民群众一块苦。”“同人民群众一块苦”,就是和群众亲密无间,凝成不可分离的血肉之情,这是我们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历史。从风雨如晦的革命战争年代到筚路蓝缕的社会主义建设岁月,从开拓进取的改革开放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始终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梦想,共同努力、接续奋斗,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决定着党的事业的成败。当前,我们如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但“同人民群众一块苦”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不能丢,这是激励我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要始终以百姓心为心,对民生疾苦感同身受。要把自己当作群众中的一员,对群众遭遇的各种“痛点”“难点”“堵点”问题感同身受,并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坚持看真贫、扶真贫、真脱贫,引领亿万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同人民群众一块苦,就是要真正深入群众、融入群众、扎根群众,认真倾听群众所思所想,切身体会群众所急所盼,坚持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要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民群众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落实到桩桩件件的具体行动中。要从最困难的群众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切实解决基层的困难事、群众的烦心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同人民群众一块苦,就是要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托育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努力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要以自我革命精神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要求全党在胜利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在夺取全国政权后要经受住执政的考验,“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率先垂范,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永远在路上的坚定严厉整治“四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同人民群众一块苦,就是要继续发扬党的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永葆政治本色,永不脱离群众,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担,有盐同咸、无盐同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唯有继承和发扬“同人民群众一块苦”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才能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让党在革命性锻造中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天下
   第05版:专题
   第06版:政文
   第07版:经济
   第09版:民生
   第10版:学与思
   第11版:教育
   第12版:映像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始终做坚持实事求是的表率
“同人民群众一块苦”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基层社会治理要融入互联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