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基层社会治理要融入互联网思维

  ■ 张泓宁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移动互联网成为信息传播重要渠道,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我们要改变传统治理思维,探索“互联网+社会治理”方式,有效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了解公众意愿、预判社会问题、增进社会共识,有效提升政府数字化建设和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可以说,在基层社会治理中融入互联网思维,是推动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强化公众与政府的互动。要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改变政务服务的供给流程和获取方式,促进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融合更加紧密,政务服务由“网上办”向“指尖办”转变,使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事项可以通过小程序、APP、自助终端等渠道“指尖触达”。要利用移动通信广覆盖、部署快、易连接等优点,推进公众与政府间的交流与沟通,形成公众与政府间合作互动的良性循环,探索“全程网办”“异地代收代办”“多地联办”的政务服务模式,让偏远地区群众也可不出户就享受到便捷高效的数字化社会服务,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便捷度和民众满意度。

  维护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要通过手机报、客户端、官方微信、政务服务网等平台,依法、主动、及时、准确公开政务信息,特别是对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公共安全的重大事件,要发布及时、透明、权威的信息,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和舆论关注,形成多层次持续释放权威信息的格局,切实保障群众对政策信息、公共事务的知情权。要运用好全媒体传播体系,畅通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管理渠道,在重大决策事前、事中、事后,保障人民群众参与权和表达权,广泛听取和吸纳社会民意,使公共决策既有科学依据,也能体现民意。要打造好网络问政平台,健全完善企业和群众反映问题处理的机制,进一步畅通咨询投诉渠道,做到企业群众诉求“接诉即办”,在群众的监督中不断完善社会治理。

  提升社会风险研判处置能力。要依托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搭建治理平台、整合治理资源、共享治理成果,及时、全面掌握社会治理情况及其变化趋势,加强“网格+网络”的社会治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探索建立以信息化为引领的服务治理“大联动、微治理”体系,提升信息化平台运行的智能化水平和综合利用水平,及时发现、处理社会问题,实现社会治理全覆盖、全天候即时响应和全网平台智慧化,切实提升对社会矛盾的分析研判能力和社会风险管控处置能力。要建立矩阵式组织结构,制定跨职能部门、跨治理区域的综合协作机制,有效利用移动互联技术,解决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社会治理遇到的各种问题,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天下
   第05版:专题
   第06版:政文
   第07版:经济
   第09版:民生
   第10版:学与思
   第11版:教育
   第12版:映像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始终做坚持实事求是的表率
“同人民群众一块苦”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基层社会治理要融入互联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