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冠军
“双减”是个系统工程,不能简单地“一减了之”
据报道,南昌市第二十八中学高新实验学校推出“作业超市”、作业公示本等一系列新措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个性化的作业;赣州市章贡区各学校创新理念,丰富课后服务供给,特色课堂提高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我省各地积极推动“双减”政策落地见效,为学生减负,为成长赋能。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来,各地坚持校内校外双向发力,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数据显示,“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校外学科类培训大幅压减,目前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3.8%,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4.1%;99%以上的学校制订了比较完善的作业管理办法,建立了作业公示制度,学校作业总量和时长调控基本达到了规定要求。“双减”工作的效果已经显现,教育正在回归本质。
教育是民生之基。“双减”的目标,是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要看到,“双减”减的是负担,而不是应有的努力。作业少了,质量却不能降;时间短了,效果却不能减。持续推动“双减”落地见效,要求学校和教师熟练把握并遵循学生学习成长的规律,不断改革创新,把课堂教育教学质量“增”上来,科学布置分层、弹性、个性化的作业,以减量倒逼质量,以作业撬动课堂,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
“双减”遏制了校外培训机构的野蛮生长,但学生的课外活动不能止步于一片空白。在实践中,有的学校做强做优免费学习服务,加强学校主阵地建设,以创新化解家长的焦虑;有的学校推行“全员导师制”,为学生精准匹配导师,深化了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有的地方打破围墙,共享课后服务资源,让校内课后服务有了丰富优质的“助力源”……可见,学校、家庭和社会互相支持,三位一体、同向而行,有助于构建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新生态”。
“双减”是个系统工程,不能简单地“一减了之”。克服短视化、功利化思维,坚持以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双减”和各项配套工作协调运行,不断为学生成长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双减”才能真正减出人民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