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双奥”荣光加持,今天属于中国

  本报特派记者 吴志刚

  时逢立春,正在欢度春节假期的人们抬头见喜、喜上眉梢,蔚蓝色星球与我们同步切换到了“冬奥模式”。

  2008年8月8日,鸟巢上空绽放的烟花,在空中组合成铿锵的巨人脚步,世界听到了一个民族重新回到舞台中央的有力跫音。今天,第24届冬奥会如期开幕,北京喜提全球第一个“双奥之城”的荣光。而中国,已成长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自信、担当、沉稳。

  2015年7月31日,北京联合张家口赢得2022年冬季奥运会举办权。七年荏苒,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由此始信:凡此过往,皆属序章。过去已去,未来已来。

  刚刚过去的2021年,中国经济总量已达114.4万亿元,人均GDP12551美元,首次超过了世界人均水平——这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节点。

  在这段等待约定兑现的光阴里,中国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消除了绝对贫困,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更难能可贵的是,此间中国有效应对了新冠疫情的严峻考验。在波谲云诡的世界政治经济博弈中,始终冷静如磐,既没有急功冒进、棋行险着,也没有畏首畏尾、昏招漏勺;而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福祉进一步提高。

  在筹办北京冬奥会的这些年,中国从硬件到软件都实现了质的飞跃,积累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冬奥开幕前夕,记者漫步已准备妥当的奥运赛场,发现“人工智能”“云端智媒”“虚拟现实”等高科技,不断提升冬奥会的观赛体验感,带来从未有过的视听盛宴;而新闻中心里的自动化供餐系统和AI防疫,更令很多见多识广的国际记者惊叹不已。

  比如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采用世界跨度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用钢量只有传统方案的四分之一。又如国家雪橇中心的“雪游龙”,采用“毫米级”双曲面混凝土喷射精加工成型技术,1.9千米长的赛道一次性喷射浇筑成型。

  2月2日,北京冬奥会揭幕战——冰壶比赛在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先行开赛。“水立方”中波光粼粼的蓝色泳道“变身”为四条晶莹剔透的冰壶道,见证了中国选手取得开门红。而每一次“水立方” “冰立方”之间快速转换只需20天。目前这样的技术,只有中国娴熟掌握,在世界上别无分号。

  除了这些硬核高科技,还有奥运精神参与到中国社会文明进程中带来的软实力提升。“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传统和现代碰撞,东方与西方互美,诠释出日益自信的中国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独特理解和运用。

  七年前,记者在评论中曾说:“当然也会有一些美好愿望附丽于七年之后的冬奥会。毕竟把自己的家装扮得更加漂亮温馨,来迎接四海宾朋,是主人的应有之义。”今天的中国,高朋满座、胜友如云;今天的北京,精彩绽放、绚烂夺目。

  今天,属于中国!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体育
“双奥”荣光加持,今天属于中国
本报特派记者抵京
“能够参与其中,我深感荣幸!”
北京冬奥城 暖人又暖心
中国冰壶混双队首尝败绩
图片新闻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感谢中国人民
“速滑元老”“雪车之王”担任冬奥开幕式德国代表团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