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派记者 吴志刚
雪粉华,舞梨花,再不见烟村四五家。
一场大雪,将正在举办冬奥会的北京装扮得安详宁静,处处玉树琼枝,宛若童话世界。
尤其是更西北一点的延庆、张家口赛区,雪花漫天飞舞,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天地之间朦朦胧胧,如梦似幻。“雪游龙”见首不见尾,“雪飞燕”惊鸿一瞥,“雪如意”云里雾里。
暂别扣人心弦的竞技,人们拥有了欣赏北国风光的美好时光。
这是冰与雪的诗情,也是独具特色的山水写意。说起来,中国人真的是一个特别浪漫的民族。北京冬奥会,我们为每一个场馆都取了一个诗意的名字,除了前面提到的那些,还有“冰丝带”“冰之帆”“冰菱花”“雪飞天”。更令人赏心悦目的是它们的颜值,在皑皑白雪衬托下,每一个都是中国人发表在大地上的诗行。
傲冰斗雪,冰雪运动在这个星球上呈现出独特的美感,这是人与自然的双向奔赴。造化为人类营造了如此绝美的银白幻境,我们为之感染,为之热烈,为之忧伤,在冰天雪地中驰骋、速降、飞翔,浮游古今,物我两忘。
从冰河世纪走来的智人,为了在恶劣的小冰期生存,发明了可以替代行走的滑雪板,得以在茫茫雪原中任意驰骋、追寻猎物。后来,他们将动物的甲骨绑于脚下,于是又发现了滑冰的乐趣。
中国也是冰雪运动的最早发源地之一。新疆阿勒泰出土的文物和岩画证明,早在一万多年前,当地就出现了滑雪运动。冰雪运动,正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佳体现,寒冷严酷的环境给人强健的肌骨,也磨砺出百折不挠的人格。
清代宝竹坡的《冰嬉》诗写道:“朔风卷地河水凝,新冰一片如砥平。”“铁若剑脊冰若镜,以履踏剑磨镜行。”生动地描绘了当时中国北方的滑冰运动。
北京冬奥会赛程已经过半,做个小小总结恰逢其时。
——安全闭环,防疫得力。为了运动员们能安全参赛,北京通过高效得力的防疫机制,打造了一个足够安全的闭环。赛事过半,冬奥闭环内没有发生聚集性疫情。
——以人为本,以运动员为本。安全又充满弹性的环境让运动员感觉很舒适,荷兰速滑名将克罗尔直言:“如果只有一个国家(地区)能(在现在这种情形下)举办冬奥会,那一定是中国。我们应该庆幸冬奥会在这里举行。”
——中国冰雪运动水平上台阶。中国首次实现7个大项、15个分项“全项目参赛”,其中35个小项是首次站上冬奥舞台。随着13日晚中国女队拿下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铜牌,中国选手已摘得4金3银2铜。
——传统强队继续“霸榜”。半程战罢,奖牌榜上挪威、德国、荷兰、美国、瑞典等老牌劲旅依旧排在前列,显示强大底蕴。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北京冬奥会,还有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