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海波
“人就是树,树就是人!”这是四集广播连续剧《信念树》中等待丈夫50年的红军遗孀梅娘的心声。这部剧取材于一段真实的历史,这段历史的波澜一直延续至今,涉及一个村子或家族的四代人。他们延续着一脉相承的红色基因。基因中积淀的是一种生生不息的坚定的革命信念。这股信念历经80多年而未改变,以四集的广播剧来讲述宏大历史变迁中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可谓不易,这样的革命题材年代剧听来感人至深,更是难得。
当年江西瑞金叶坪乡黄沙村华屋的17名年轻的红军战士出征前,每人在华屋的后山上种下一棵松树,并留言:如果有人牺牲了,活着的人归来后要帮助牺牲的战友孝亲敬老。革命终于胜利了,然而这17位红军战士已经血洒疆场,再未回还。17位战士的亲人们继承了他们的信念,历经几代始终不渝,17棵树被乡亲们命名为信念树!而今华屋后山的17棵苍松已成参天大树,注视着穷乡僻壤的华屋村演变成了花团锦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编剧听闻这段历史后为其中所涉及的人物命运所感动,不仅肃然起敬于逝者的义无反顾壮烈牺牲,也为梅娘这样的红军遗孀至死不渝的爱情坚守而心动不已。而剧中华崇山、华红军这样的红军后代继承先烈遗志,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不同时期,始终不忘“为有牺牲多壮志”的红军精神,以17棵苍松蕴含的革命信念激励自己,用建设美丽家乡的实际行动来告慰先烈的在天之灵,听来也令人感慨万千。
广播剧在电视诞生之前甚至之后都是一种重要的媒介艺术。二战结束后,欧洲的广播剧曾经独领风骚,出现了许多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广播剧作品。如德国著名的反战广播剧《大门外边》就曾因对纳粹战争罪行的深刻反思和极高的艺术成就而轰动整个西方世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的荒诞派戏剧家贝克特(其著名荒诞派戏剧代表作《等待戈多》享誉世界)甚至创作过15部广播剧,可见广播剧影响之大。近些年随着中国互联网的普及与兴盛,出现了“喜马拉雅”“云听”和“小红书”等听读类APP,以满足开车族群体的休闲娱乐需求,广播剧成为新时代重要的融媒体文化产品。疫情发生后,该剧的编剧兼导演阚平,就曾经用72小时编导并制作了融媒视听剧《凡人小林》,开创了疫情时期云端联手、隔空制作的新模式,并成为新媒体的爆款产品。此后由中国广播剧微剧研究会联合全国几十家广播媒体采用云制作的方式,向全国听众推出了《八方驰援》的广播连续剧,听众反响强烈,对全民抗疫起到了极大的精神激励作用。
回到广播剧《信念树》,其实与该剧有关的这段历史资料不多。尤其是17位年轻的华屋红军烈士,人们对他们参加长征后的具体革命经历所知阙如。正如剧中所示,他们的烈士阵亡通知书也是时隔几十年之后才送到烈属手中。梅娘就一直相信26岁时出征的丈夫华钦才还会回到自己身边。尽管她也做好了丈夫可能已经牺牲的准备,但没有得到正式的通知前,她总还心存侥幸。可以想见,由于缺乏资料,剧中华钦才、樟树头、小井冈等17位华屋子弟当年随军长征后的艰苦卓绝的战斗经历,包括华钦才的儿子华崇山、孙子华红军三代人的经历,很大程度上是作者和编导的虚构或者再创造。但也正因如此,给了编导极大的创作空间和拓展作品思想艺术深度和广度的可能。这部作品的时间跨度起自1934年红军出发长征,华钦才、华崇宜等17名华屋子弟后山种树及告别家乡亲人踏上征程,之后故事延展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革命老区在新一代华屋人、大学生及驻村干部带领下脱贫致富,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时代巨变。而整个故事的叙述者,则是梅娘的儿子、志愿军退伍军人华崇山,而他的儿子、华屋村支书华红军退休后自驾车重走红军长征路,重温祖父华钦才革命历史,抚今追昔带领乡亲建设美丽乡村,并终于在华红军、长林、华星、华彩虹、环保姐、小跑男等第三、第四代华屋人的共同努力下,以华屋山山水水的历史性巨变来告慰“信念树”象征的先烈英灵的故事。广播剧的特点是运用丰富多彩的声音手段并充分调动听众的感知觉和艺术想象力,在虚拟的故事“叙述者”引领下,走进人物的命运故事和情感世界,在广播剧与听众的双向互动作用下,人物形象和其精神世界得以栩栩如生,使艺术形象与听众一起在特定的历史或现实时空中相伴而行。
《信念树》给我们最重要的一点启示是,在对待中华传统和革命历史的态度上,老百姓更加虔诚!当然某种意义上这部戏里的老百姓又是当事人,这种虔诚具有神圣的生命意义和主流伦理价值。创作者的创作如果从生活中知晓了这样的信息,倘若重视它,并将其有机地融合进作品的艺术形象中去,那将会大大地提升作品的艺术与思想价值。在《信念树》一剧中,当17位华屋红军战士牺牲的消息传到村里后,父老乡亲来到华屋后山的17棵苍松下追悼英灵,人们当即决定将这17棵苍松命名为信念树!这一典型细节其实本身就出自现实生活。而正是这一现实生活原有的事件和细节,深刻地启发了创作者,催生和触发了编导的创作灵感与创作冲动。这样的创作过程,我想,本身也是一次精神和灵魂净化的过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