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嘉欣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各级党委政府迎难而上、果断处置,省城广大市民镇定自若、井然有序地配合各项应急防控措施,展现出“一座城、一条心、一起拼”的精气神。这种积极理性、同舟共济的社会心态,折射出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坚定了我们从快从速打赢这场疫情“围剿清零”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
社会心态源于个体心理,又以整体的形态存在,它不仅影响着社会成员的精神面貌、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还影响着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繁荣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脱贫攻坚、民生改善、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正在形成。
但是,近两年来,受疫情持续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被打乱,社会心态也出现分化和多样化现象,其中一些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特征。比如,面对互联网泥沙俱下的信息,有的人缺乏辨别能力,对各种“熟人发来的内部信息”深信不疑,对主流媒体发布的信息将信将疑,充当了散播谣言的“帮凶”;出于对可能感染病毒的担忧,以及经济生活带来的压力,有的人恐惧害怕、焦虑慌乱,甚至产生抑郁心理;由于活动空间受限,以及疫情时有反复,有的人心态失衡,不仅不配合疫情防控工作,还破坏防疫设施、辱骂殴打防疫人员,借此宣泄情绪;等等。实践证明,疫情防控不只是溯源排查、隔离治疗、科研攻关的问题,而是涉及社会治理、心理服务等全方位的工作。能不能及时化解、消弭各种非理性社会心态,引导它朝着有利于疫情防控、有利于经济社会稳定的方向发展,考验着我们的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信心是社会心态最宝贵的资源。只有增强信心,才能真正凝聚社会力量,同心抗击疫情。有调查表明,提升抗疫信心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增进公众对主流媒体和官方信息的信任。当前,居家隔离、社区防范、切断病毒传播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但是,如果没有真实、准确的信息披露与及时跟进,就会引起公众的焦虑和恐惧,给谣言的传播提供空间。官方对疫情信息做到发布及时、公开透明、权威科学,不仅具有释疑解惑、辟谣“杀毒”、安抚人心的功效,还有利于公众增强防范意识,遏制疫情扩散蔓延。与此同时,对于无中生有、恶意抹黑、加剧恐慌等造谣以及恶意传播谣言的行为,相关部门应坚决依法惩治,决不能任其破坏社会信任、损害抗疫信心。
信心也不是孤立产生的,它还有赖于公权力对危机和风险的有效化解。当前,疫情对餐饮、零售、旅游等行业造成了冲击,一些从业者面临着较大的经济压力,容易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越是这个时候,各级党委政府越要解决好老百姓的急难愁盼,保证群众正常生产生活平稳有序。要加强政策支持、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雪中送炭、排忧解难。只有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才能夯实培育理性平和社会心态的物质基础,引导群众和市场主体坚定战胜疫情的信心。
要有的放矢,分类实施心理疏导干预。比如,对于居家隔离的轻症患者、密切接触者,要做好提供相关服务信息、教授科学防范技能、鼓励健康生活方式、合理宣泄不良情绪等工作;对于普通人群,要引导他们保持沉着冷静,充分相信党和政府的组织动员能力、贯彻执行能力,减少心理恐慌;等等。为此,我们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心理疏导、心理咨询、心理预警、心理危机干预的长效机制,保障社会心态向着理性平和的方向发展。
抗疫不只在生活中进行,也在每个人的内心进行。如何看待社会成员的责任与义务,怎样消除心灵的“雾霾”,都需要我们有新的思考。疫情还将持续多久,现在还没有确切的答案,但可以确定的是,经历了这场疫情,我们一定会变得更理性、更包容、更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