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丰城姑娘的冬奥财富

  本报记者 卞 晔

  4月7日,王余紫萱结束21天的隔离,回到了熟悉的大学校园。对这个丰城姑娘来说,连续75天的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志愿服务经历,已成为她宝贵的人生财富。日前,王余紫萱所在的主媒体中心运行团队,被表彰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突出贡献集体。

  今年21岁的王余紫萱,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研一学生。从1月23日开始,她随队进入主媒体中心,志愿服务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担任国际奥委会票务办公室票务助理、媒体运行总部协调助理。如果说这段经历给她留下了什么,数十枚徽章值得一提。

  “一枚徽章其实就是一个故事。”王余紫萱用自己的热心服务结识了来自全球的媒体记者和工作人员,每一枚徽章,都是大家对她工作的肯定和感谢。

  一个心字形银色徽章,在五颜六色的徽章中,显得素雅小巧。“这是2月18日,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先生来主媒体中心看望我们时送的,当时我正好在现场,很激动。”徽章中心,奥运五环标志的图案彰显着特别。一枚简单的徽章,代表了国际奥委会对志愿者热情服务和辛苦付出的谢意。

  北京冬奥会期间,王余紫萱主要负责向各国奥委会和部分媒体派发门票,这也让她认识了不少记者朋友。“这是一个外媒记者送的徽章,也是我收到的第一枚外媒徽章。”说起其中的一枚,王余紫萱印象深刻。帮记者代领开幕式门票、协调调换座位……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后,这名外媒记者向王余紫萱递出了其所在媒体机构的徽章。

  北京冬奥会结束后,王余紫萱选择留下,继续服务冬残奥会。在她看来,冬残奥会的社会关注度没有冬奥会高。“希望通过自己的参与,带动身边更多人关注残疾人。”抱着这样的初衷,王余紫萱在冬残奥会上承担起媒体运行总部协调助理的工作,工作地点从负一层的窗口转至三楼的办公室,负责编辑撰写主新闻中心运行日报,每日处理材料上万字。王余紫萱以不同的方式继续服务来自全球的媒体。

  “尽管没能现场参加总结表彰大会,但我们对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很有共鸣,尤其是北京冬奥精神。”王余紫萱认为,两大体育盛会是在全球疫情的背景下迎难而上举办的,相比2008年北京奥运会,本届冬奥会、冬残奥会更能体现祖国的自信开放。“这段志愿服务经历让我养成了运动的习惯,这也是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留给我的永恒财富。”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政文
   第07版:经济
   第08版:金融
   第09版:民生
   第10版:健康
   第11版:体育
   第12版:专题·公益广告
一起向未来!33家首都国企共襄北京冬奥盛会
足球的静默与春天
双人舞
我省首个社会足球场地运营标准6月1日实施
图片新闻
丰城姑娘的冬奥财富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