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齐美煜
皮肤黝黑,这是江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陈伦林给人的第一印象。他幽默地说,这是赏花晒的。这里的“花”,指的是长在田里的油菜花。油菜,则是他的研究对象。
让油菜产业效益最大化,是陈伦林一直想干的事。每当被人问起为什么选择将油菜育种研究作为毕生的事业,陈伦林总会提到2000年大学入学时上的第一课。讲这堂课的老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油菜遗传育种学家傅廷栋教授,课堂上,他讲述了首次发现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材料的过程。出身农家的陈伦林听得很入迷,既惊叹又佩服。他暗下决心,自己也要努力成为一个对农民、对农业有贡献的农业科技工作者。
搞科研既要聪明又要“笨”,足够的笨功夫才是成功的关键。陈伦林的笨功夫就是多下田。他说:“只有知农、为农,时时事事为农民着想,才有可能取得实实在在的科研成果。”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而且一做就是近20年。
陈伦林把油菜当作自己的孩子,毫无保留地将时间和感情倾注其中。油菜育种,分秒必争。阳春三月,是南方油菜花开的时节。为了配制更多的杂交组合,陈伦林常常半弯着身子,手拿镊子,每天在田里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为了实现油菜的加代繁殖,缩短品种的育种周期,陈伦林每年要多次往返青海、甘肃等地。遥远的路程、不适的高原反应,并没有让他心生退意。相反,他与时间赛跑、与困难较量。
风里来雨里去,泥巴地里滚一滚,一年四季不停歇,陈伦林的付出有了回报。陈伦林及团队成员育成“赣油杂8号”等11个油菜杂交品种,实现了我国中南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油菜品种的互补配套。近年来,“赣油杂8号”等强优势品种的育成与推广种植,扭转了省外品种长期主导江西油菜产业发展的局面,为江西油菜产业发展贡献了自主科技力量。
金灿灿的油菜花,是陈伦林百看不厌的景致。“推进乡村振兴,农业科技工作者责任重大。我一直有个‘花田梦’,就是为产业发展注入科技力量,让更多农民从朵朵‘小金花’里收获幸福。未来的路还很长,我要继续努力!”陈伦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