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运摇篮”萍乡,有个远近闻名的“劳模摇篮”——安源煤矿采掘二区,从新中国成立之初至今,这里陆续走出了21位全国和省、市劳模。目前,王湘萍、丁建刚、张来清等劳模仍在采掘或生产一线传承和弘扬劳模精神,成为广大矿工心目中的标杆。一代又一代劳模的故事,见证着劳模精神与安源精神的薪火相传。
始创于1898年的安源煤矿有着深厚的红色底蕴,这里既是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也是中国共产党产业工人中的第一个党支部——安源路矿支部诞生地。艰苦创业、敢于创新、敢为人先的安源精神,引领着一代代安源矿工传承红色基因,也成为这座百年老矿得以焕发生机的巨大动力。
继承了红色基因的安源煤矿工人,传承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一代又一代劳模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凡人生。
第一代劳模“采煤状元”刘本坤,曾创造风镐落煤班产566吨的世界纪录;第二代全国劳模杨和平,曾经10年采煤13万吨,可以装满2600个火车皮;第三代全国劳模王湘萍,产煤16.8万吨,10年干了20年的工作量;第四代全国劳模张来清,连续10年创造了“劳动工效、出勤工时、工资收入、安全质量”四个全矿第一,并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第五代劳模邓春是一位“80后”,这位省劳模是采掘二区的劳模新秀。
“要成为劳模必须具备几个条件,一是能吃苦,二是安全生产质量领先,三是能带新人徒弟。”省劳模、安源煤矿采掘二区党支部书记丁建刚介绍说。
在当年比较艰苦的条件下,全国劳模王湘萍几乎每班都抢在师傅前面,第一个上工作面,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是他的战场。省劳模丁建刚一进矿,就主动拜王湘萍为师,紧跟师傅步伐,操作技术迅速提高,半年后就成为超额完成任务50%的优秀采煤能手。
“我那时就想着怎样才能更快、更好地干好工作,既要‘不怕苦’,也要‘脸皮厚’,要想尽办法掏出师傅们的‘绝活’。”忆起当年的求师经历,全国劳模张来清话语诙谐。
新一代劳模邓春则是张来清培养起来的。师傅精心教,徒弟刻苦学。别人一班采10块梁,邓春能采13块或14块,安全和质量更不在话下。
在这样一个有着“劳模摇篮”之称的集体里,十个有九个是采煤能手。做创新型、知识型、技术型劳模是一代又一代劳模的追求,他们不仅把自己的工作做成品牌,还竭力当好传承人,奉献、拼搏、创新、进取的劳模精神,无时不在影响、带动、激励着一批批后来者。
劳模精神代代相传,离不开党组织强有力的引领支撑。一直以来,采掘二区党支部十分注重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在劳模树立、培养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因而催生了一代又一代的先进模范。(文 怡 尹富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