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雪军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海南考察时强调,“针对病毒变异的新特点,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本领”。他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仪式上也强调,“要强化精准思维,做到谋划时统揽大局、操作中细致精当,以绣花功夫把工作做扎实、做到位。”这就要求我们在疫情防控和日常工作中,养成精准思维习惯。
精准思维是一种非常务实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它强调具体和准确,要求动作精准到位、在一个个具体的点上解决问题。用精准思维抓工作,今天已经不是新闻。从扶贫开发工作“六个精准”,到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党的十八大以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禁过节送礼,端午抓公款购买粽子、中秋抓公款购买月饼等节礼到“吃公函”等专项整治,都是精准思维、精准治理的体现,取得的效果有目共睹。
但是,现实中,不精准、不具体的现象也不少见,比如一些地方制定的政策措施笼统空泛,无法执行,难以落地;一些地方疫情防控措施“一刀切”、层层加码,引起群众不满;工作中的矛盾、问题五花八门,一些干部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一解决。习近平总书记在指导兰考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指出,“要从细节处着手,养成习惯。如果对工作、对事业仅仅满足于一般化、满足于过得去,大呼隆抓,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问题就会被掩盖。”究其原因,是谋划时调查研究不深入,对矛盾和问题了解不够,心中无数,工作中不注重细节,没法操作。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强化精准思维,要深入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研究、思考、确定工作思路和重大举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调查研究。没有调查研究,不可能精准发现矛盾和问题,调查研究是精准施策、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全面深入调查研究,多听群众呼声,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规律,制定的政策措施才能切实可行、精准有效。如疫情防控要精准划定管控范围,最大限度避免“一刀切”,希望疫点的划定越小越好,但前提是划得准。起初,我国以省为单位防控,后来逐渐到以市、县为单位划高、中、低风险区,现在精准到街道、社区,甚至门楼,这是不断调研实践、逐渐精准的过程。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强化精准思维,要注重细节、注重具体,始终保持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不能只提一般性的原则要求,大而化之、笼而统之地抓工作,而要提出具体的、可操作的措施,切实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如针对各地疫情防控影响到交通通行,出现车辆滞留、物流不畅等问题,通过发放使用全国统一通行证、核酸检测结果48小时内全国互认、实行“即采即走即追”闭环管理等精准、细致、具体措施,全国干线公路的大动脉基本畅通。
强化精准思维,要精准发力、精准落实。落实工作、解决问题,要抓住要害,找准穴位,不能“走神”“散光”。要有钉钉子的精神,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结果很可能是一颗钉子都钉不上、钉不牢。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一张好的蓝图,只要是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符合人民愿望的,就要一茬一茬接着干。
精准,不仅是一种思维、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态度、一种作风。养成精准思维习惯,才能抓住主要矛盾,找准靶子,有的放矢,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