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 朱 虹

  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如期完成,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三农”工作进行了新的战略谋划。当前,我们的任务是做好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乘势而上、接续奋斗。这不仅要求我们加快推进农村农民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而且要加快推进农民精神面貌的新变化。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过程,也是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振兴的思想动力。振兴乡村文化,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乡村文化振兴必须以产业兴旺为基础

  文化与经济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没有一定的经济发展,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没有乡村产业振兴就很难振兴乡村文化,同样没有乡村产业振兴也留不住乡村人才。这些年,随着新型城镇化、工业化的加快推进,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乡村留下的大多是妇女、儿童、老人。留住乡村人才,必须要有良好的乡村经济基础,不断缩小城乡人才收入差距。要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依托种养业、绿水青山、田园风光和乡土文化等特色,充分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把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二三产业尽量留在农村,把农业产业链延长的增值收益、就业岗位尽量留给农民,实现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布局,让年轻人重新回农村,让城里人愿意来农村。

  ●乡村文化振兴必须用好乡村文化资源

  江西文脉悠长、人文厚重,自古便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誉。从文化类型看,形成了以红色文化、山水文化、书院文化、陶瓷文化、矿冶文化、药业文化、商帮文化、建筑文化、茶叶文化、宗教文化等独具特色、内涵丰富的十大地域文化。就文化名人而言,涌现了陶渊明、晏殊、欧阳修、王安石、黄庭坚、杨万里、朱熹、文天祥、解缙、汤显祖等十大历史文化名人。以对中华文化的贡献论,江西对儒释道都有特殊贡献,是儒家中兴之地、佛教禅宗的定型之地、道教的发源之地。这些文化与名人大都源自广袤的乡村,在乡村中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资源,至今仍有很大的开发余地。要充分挖掘利用好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尤其要保护好散落乡间的古祠堂、古门楼、古民宅等遗址遗迹,通过修建故居、展览馆,修葺古墓、纪念碑以及文旅特色小镇,完善软硬件设施,将其打造成为特色旅游景点和文化窗口。

  ●乡村文化振兴必须建设传承良好家风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文明进步关系到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自古以来,优良的家风、家训其终极目标就是通过“家和”,然后“万事兴”,最后达到家族的世代繁盛。江西永修雷氏、南昌新建汪氏、九江浔阳陶氏、德安义门陈氏、抚州临川汤氏、上饶婺源詹氏、德兴董氏、金溪陆氏、修水黄氏等先后亮相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的“中国传统中的家规”栏目。据初步统计,江西上榜家族数量占全国十分之一。江西历史上的许多经典家规家训,对现在仍有积极现实意义,如天宝刘氏家训提出要“敦孝悌、崇忠义、兢廉节、尊高年、尚有德、贵有爵”等,义门陈氏的《义门家范十二则》包含了敬祖宗、孝父母、和兄弟、严夫妇、训子孙、隆师儒、谨交游、睦邻里、均出入、戒游惰等规范要求,“样式雷”家族的“祖训十条”提出“敦孝悌以厚人伦,崇祭祀以绥先灵,隆师傅以教子孙,循礼让以睦乡党”等。要将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对历史上的经典家规家训进行归纳梳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挖掘提炼出一批符合当前乡村振兴的好家风、好家训。

  ●乡村文化振兴必须形成文明乡风民约

  乡风民约依托于村民集体对特定共同行为的认可和赞同,体现出村民对乡土意识的坚守,是村民日常活动的重要遵循。传统社会中的乡规民约形式多样、内容具体,与乡村民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当前,不少乡村制定的乡规民约则包括美丽家园、乡风文明、文明村民、婚姻家庭、邻里关系、平安建设、民主参与、土地管理以及奖惩措施等内容,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要顺应时代要求,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乡规民约,解决好乡村发展不平衡、生态环保、农村养老、文明提升等新问题,细化乡规民约的范围、条文,增强乡规民约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同时发挥好退休干部、返乡创业等乡贤能人的示范带头作用,积极推动乡风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乡村文化振兴必须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解决农村文化落后、农民精神生活贫乏、乡村文化边缘化的重要方式,也是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途径。突出抓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落实“国家文化专网”建设,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建设美丽乡村、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内容。要加快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特别是加强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使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供给,让县、乡、村都可以广泛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深入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乡镇综合站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面向农村提供的图书、报刊、电影等公共文化产品应符合农村特点和农民需求,发挥农民的积极作用,使农民有参与感、获得感,从而不断提高幸福感。加强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发掘、培养文化骨干,加强政治、业务、管理能力培训,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激励等相关机制。

  ●乡村文化振兴必须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乡村文旅产业发展是乡村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农村产业新模式,实现了乡村产业跨越式发展和创新,能够有效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带动农村发展、实现农民致富。在实践中,江西很多乡村就是通过旅游业发展起来的,比如,在全省树立的两大样板,“南有丫山、北有篁岭”。近年来,篁岭景区通过“整体搬迁、精准开发、产业融入”三部曲,对农民的山林、果园、梯田等资源要素进行流转,实现了景区与农户共同入股、共同保护、共同开发、共同受益。大余丫山景区带动周边7个乡镇近万名村民通过房子、土地、林地出租和务工等方式增收致富,使乡村旅游成为当地最直接、最稳定、最可持续、最生态的乡村振兴致富路。当前,乡村旅游已从低层次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避免同质化、低端化、碎片化问题成为难点热点。要加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融合水平,特别是在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时,要在乡村民俗、休闲康养、森林旅游、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好文章,改变产品结构雷同、档次原始的状况。推动乡村旅游由观光经济到体验经济、访客经济的转型升级,从农家乐向精品民宿旅馆、乡村主题酒店转变,形成以文旅部门为平台,跨界整合、多产融合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态势。

  (作者系南昌大学教授)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视线
   第06版:政文
   第07版:经济
   第08版:区域
   第09版:民生
   第10版:学与思
   第11版:三农
   第12版:文体
图片新闻
大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把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发挥国有农林企业作用 促进乡村产业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