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奇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国有农林企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应主动出击、勇挑重担,发挥自身特色与优势,努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展现新作为、创造新业绩。
深刻把握乡村产业发展新趋势。面对乡村振兴的新情况、新任务,乡村产业发展将出现一些新趋势。
第一,政策辐射对象由“分”转向“统”。承接政策举措的主体不再是扶贫脱贫时期分散的一家一户,而是覆盖一定范围的产业项目。因此,在政策体系的设计和落实上,要集中财力、物力、人力支持乡村产业发展,以产业为核心,联结农民,让小农户进入规模经营、现代生产。
第二,产业帮扶方式由注重“鱼”转向“渔”。政策将注重帮助产业覆盖范围内的农民提升技术、掌握信息、学会经营,或围绕主导产业形成分工协作、抱团发展,共同推动乡村产业上层次、成规模、增效益。
第三,产业支撑基础由更加注重“资金”转向“资本”。主攻产业兴旺,将会把分散的财政资金、帮扶资金、信贷资金集中起来,对扶持政策进行集成,投入到主导产业、新兴产业中去,让资金变成资产、资产变成资本,让村民变为股民、农民变为工人。
全面认识乡村产业振兴带来的新机遇。国有农林企业的上游在农村,合作伙伴也在农村,要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发展机遇,设计好与农村经营主体的联结、合作方式,立足自身和乡村产业的优势,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同时,促进自身发展。
要把握规模化经营的机遇。国有农林企业可利用自有的经营团队和经营资源,联合乡村企业做好整合和拓展文章,形成规模经济和集约经营。通过广泛联络国内外市场主体,引商引智引技,推动产业聚集,构建产业集群,细分产业协作,不仅可以破解乡村产业发展“无龙头企业牵引、无精细经营保障、无科学机制分配”的困局,也能为自身延链补链、优化经营提供机会。
要把握融合式发展的机遇。国有农林企业可以输送先进的经营理念和市场化运营方式,支持合作伙伴补短板、强弱项,整合各类分散的生产要素,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全产业链。针对乡村经营主体生产经营中的堵点和瓶颈,有针对性地导入外部力量、嫁接资源,让其少走弯路、少花成本、少耗时间,形成国有农林企业和农村经营主体高效、稳健发展合作的局面。
要把握特色化培育的机遇。国有农林企业可以利用自身在产业布局上的研究成果、对产业发展趋势的分析研判及过往的经营经验,帮助乡村企业科学编制产业规划,厘清发展方向,选择重点项目,实施特色化发展,打造专业村、特色镇,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让乡村有特色、有规模的产品为国有农林企业巩固市场、培植优势提供支持。
要把握数字化转型的机遇。国有农林企业在经营思维、人才储备、新技术应用等方面都有一定优势,可以带动合作伙伴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催生新业态,培育新动能。比如,在种养环节推广使用遥感监测、卫星定位、远程控制、智能灌溉等技术,推进标准化生产;发展电子商务,拓展农产品出村进城渠道,实现产销稳定衔接;等等。
系统谋划国有农林企业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着力点。国有农林企业应当有更高的站位、更自觉的行动,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大局中去定位使命担当,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中展现作为,将促进“三农”发展的历史责任变为具体有效的行动。
着力组织生产要素下乡村。国有农林企业在整合资源、获取信息、融通资金、引进技术、聚集人才等方面都有明显优势。要抓住乡村产业发展的最大痛点,牵头组织城镇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资源要素在农村集结,以多种形式与乡村产业各类经营主体形成战略合作,让乡村共享优质资源,共谋发展。
着力帮助农副产品进市场。农产品难卖是制约农业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国有农林企业要积极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优质化,把好原料和产品质量关、安全关;帮助乡村改善加工、储存、包装、物流条件,完成产品向商品的高效转化;主动向乡村企业、各类合作社和种养加工大户开放销售渠道,指导其开展品牌建设,提升销售能力,实现价值变现。
着力带动经营主体上层次。国有农林企业可输出先进的管理理念、治理机制和商业模式、经营模式,推广经营管理、技术创新、品牌塑造、产品营销等方面的经验,为乡村企业升级发展嫁接新技术、拓展新领域。同时,帮助做好引进高端人才、组织技能培训、提供法律服务等工作。
着力构筑产业平台惠农民。发展乡村产业,目的是带动农民创业、创造岗位让农民就业,让他们在现代生产中增加收入,实现共同富裕。国有农林企业要帮助乡村孵化和构筑产业平台,延长产业链,培育新业态,以厚实有活力的产业平台联农带农惠农。
(作者系江西省绿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