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梦茹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 采用系列采访实录的方式,从“村民”“知青”“社会各界”三种视角,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还原了习近平总书记1969年至1975年在陕北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村的生活和成长历程,讲述了他与梁家河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的青春奋斗故事,给我们当代青年带来深刻启示和丰富教益。
坚定信念,坚韧不拔。1969年,他到梁家河插队, 是那个地方年龄最小、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在梁家河的七年时间里,他闯过了饮食关、生活关、跳蚤关、劳动关、思想关等难关,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情况下完成了人生的一次次跃迁和升华。这为我们生动诠释了什么叫信念坚定、坚韧不拔。我们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就是要学习敢于吃苦、乐于吃苦的千磨万击还坚劲的精神, 不怕困难、不避艰辛,勇于面对挑战,在青春历练中实现精神升华。
扎根基层,融入群众。“从走上社会之初就与最底层的中国农民同甘苦共患难,荣辱与共,由此培养了他一生都割舍不断的深厚感情——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帮老汉拉车,为救治受伤村民着急……他始终关切着百姓的需求,将群众冷暖扛在肩上,把万家忧乐放在心头。读了这些故事,我深深认识到,群众利益无小事,必须把基层当作课堂,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切实做好各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始终把人民的幸福生活作为自身不懈的追求。
勤勉务实,真抓实干。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村民们评价他:“不搞形式主义,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他先后带领群众打淤地坝、修沼气池、办缝纫社……身体力行,桩桩件件都是惠民利民的好事。这些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小事”,让梁家河至今仍在受益。作为青年干部,我们要从人民群众的真切需求出发,实字当头、以干为先。
开拓创新,敢于担当。在青年时期,他就敢于做别人没做过、不敢做的事。别的村干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他以“敢为天下先”的姿态突破重重险阻,最终把梁家河的铁业社和代销点等事情办成了,带着梁家河走上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担当和斗争是一种精神,最需要的是无私的品格和无畏的勇气。”青年干部就是要能够打破惯性、解放思想、超越陈规、与时俱进, 要能够冲锋在前、求真较真、啃硬骨头,勇于摸着石头过河,做改革创新的生力军。
善思好学,充实自身。“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许多受访者都提到,他求知若渴,酷爱读书,每时每刻都在汲取知识。到梁家河时,他带了两个沉甸甸的行李箱,里面装的全是书。“白天劳动,晚上看书”,这是他在梁家河的常态。我们处在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要珍惜光阴,发扬“挤”和“钻”的精神,从书本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在学习中筑牢自己人生的基础。
树木要长成参天大树,必须不断向下扎根,汲取的养料越多,积蓄的力量越大,就越能向上拔节生长,枝繁叶茂。作为青年干部,我们应当在笃志中坚定信念,在学习中增长知识,在修身中锤炼品格,在实干中淬火成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