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有这样一群人,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刮风下雨,每天都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里,奔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送包裹、送餐饮、巡检线路、疏通管道……他们就像一群勤劳的“小蜜蜂”,每天用热情唤醒城市和乡村,为千家万户送去贴心服务。他们忙碌的身影,成了人们眼中熟悉又亲切的风景。
本期报道走近几位“在路上”的共产党员。他们爱岗敬业、默默奉献……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闪光。他们始终不忘共产党员本色,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誓言,以责任和担当书写一个个精彩的奋斗故事。
用心,畅通“城市血管”
本报记者 蔡颖辉
“在部队时,我参与抗洪抢险;退役到地方,我又与城市内涝作斗争。这辈子,与排水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年46岁,有着22年党龄的南昌市西湖区市政公用事业服务中心清掏疏通队队长盛丙辰这样介绍自己。
从1998年在九江市抗洪获得部队嘉奖的抗洪英雄,到现在多次被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被西湖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盛丙辰一直默默守护着这座城市。
“从昨天10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许,我和同事一直在路上、在水中,这也是我们在暴雨中的常态。”盛丙辰告诉记者,6月29日的暴雨导致西湖区多处路段积水,他和清掏疏通队的同事既要把下水井的垃圾及时清除,还要守住部分积水路段,防止人车误入发生危险。“身上的衣服湿了干、干了湿,回到家后人都‘臭’了。”
“地下管网是‘城市的血管’,保证‘血管’畅通是我们的职责。”6月30日,盛丙辰又和同事顶着烈日,拿着铲子、箩筐等工具,开始一天的清淤工作。“晴天主要疏通下水井内的建筑垃圾与餐饮企业倾倒的油污,这些垃圾如果不及时清掏,时间长了会板结将下水管道堵死。”
干了10余年清掏疏通工作,盛丙辰表示患上了两种“职业病”。“第一种就是无论走到哪里,第一时间关注下水井,对其布局及下水孔径做一番衡量;第二种就是不吃烧烤,因为每次打开井盖时,油污的味道扑面而来,很像烧烤的味道。”
“你还有一种‘职业病’没说,就是看不得下大雨。”盛丙辰的爱人林丽莉告诉记者,无论几点钟,盛丙辰只要看到下大雨,就会立即穿戴好装备,赶往易发生积水地段查看。“有一年大年三十都赶到外面去疏通管道,说是要让群众吃好年夜饭,自己家的年夜饭却没吃好。”
对于盛丙辰帮助群众的热情,西湖区阳光灯饰广场的经营户陈大虎体会最深。“5月中旬,我们市场的下水道堵了五六天,一直没人管,我只好将问题反映给相关部门。”陈大虎说,盛丙辰了解情况后,马上带着专业设备来到现场勘察,发现是市场内部管道堵了。市场内的下水管道应由市场内物业自行疏通,本可以不管此事的盛丙辰急群众所急,带头钻进满是污水的下水道,和同事轮番工作了3个小时,把下水管道中结块的水泥和石块清除,终于打通了下水管道。看到此景,经营户们频频表示感谢。
清掏疏通工作是露天作业,夏顶烈日、冬迎寒风,工作现场又脏又臭,加班加点是常态,一般人都忍受不了。但盛丙辰却有求必应。“盛队长总是身先士卒,吃苦在前,我们都很佩服他。”清掏疏通队职工周明浠说。
温暖,服务每个顾客
本报记者 陈 璋
“您好!这是您的外卖,请拿好。”“雨这么大,辛苦你了,谢谢!”6月29日中午,南昌普降大雨,熊衍华穿梭在大街小巷,努力用最快的速度将外卖送到顾客手中。“每逢下雨就是业务最忙碌的时候,当听到顾客的一句感谢,我的心就感到非常温暖。”
50岁的熊衍华家住南昌市青山湖区城东花园,是一名互联网外卖平台的骑手。“我1990年入伍,1993年退伍,其间获得过集体三等功、连队优秀战士等荣誉,并在退伍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虽然在部队的时间不长,但这段经历对我来说非常宝贵,让我更加懂得艰苦奋斗的意义。”
退伍后,熊衍华被分配到一家橡胶制造企业,一干就是25年。2018年,受企业改制影响,熊衍华下岗,这让他承受了很大压力。“父母七八十岁,两个儿女正在读书,妻子一个月也只有3000多元收入,我四处寻找就业机会。”很快,熊衍华在朋友的介绍下加入美团外卖,成为一名骑手。
都说隔行如隔山,熊衍华上岗的第一天,就深刻体会到了个中滋味。他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雨天,上午9时平台给他派了第一单业务。“从长春村送到豫泉香苑,距离只有1.4公里,从接单到完成订单,我足足花了50分钟。”熊衍华回忆,由于对道路不熟悉,一直找不到准确位置。“还好顾客打电话耐心引导我,总算将外卖送到她手中,因超时,提成只有正常的1/3。”让熊衍华感动的是,顾客打开门后不仅没有责备,还给予了安慰,“这对我来说无疑是最大的鼓励。”
此后,熊衍华边做边总结经验,每次平台派单后,他都会用手机浏览地图,规划最优路线,接单量也从同时只能接3单增加至10单,每天平均完成50单,最高峰达80单。“现在我看一眼目的地就知道怎么走,道路烂熟于心。”
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熊衍华的心态也在逐渐改变和适应。“有的顾客刚下单就电话催问,有的随意给差评。还有一次我送到网吧,打了3次电话都联系不上顾客,就把外卖放到前台,并拍照告知,但顾客直接发起投诉。”虽然这些差评和投诉在熊衍华的解释下被取消,但他深知,要做好服务业,就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
作为一名老党员,熊衍华不仅在工作上勤勤恳恳,在生活中也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今年3月南昌突发疫情,熊衍华中午和晚上送外卖,早上在社区做志愿者。“我们社区总共做了22轮核酸,熊衍华每轮都参与值守。有时他凌晨1时才送完外卖回家,早上5时又起床协助社区防疫工作,让我非常感动。”城东花园社区党支部书记罗马妮亚说。
“在今后的日子里,只要我还做服务业,就会用心服务好每一个顾客。”熊衍华说。
奉献,随时准备出发
本报记者 洪怀峰 实习生 胡 倩 林鑫鑫
6月29日,南昌暴雨如注,城区部分路段出现内涝。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南昌分公司云网运营支撑中心负责人王超兰密切关注着这一情况。
“不好,孺子路、滕王阁、朝阳洲街道3个机房出现水浸告警。”王超兰当日12时许监测到险情。
守护网络安全运行多年的王超兰,深知机房出现水浸的危害性。“这3个机房覆盖通信网络人群有10万左右,绝对不能断网。”王超兰与她的团队立即兵分三路,赶赴现场排除险情。
由于发现及时,3个机房仅轻微浸湿,王超兰与她的团队很快就把这一险情处理好了。“这与抢救病人是一样的道理,发现越早,处置效果越好。”王超兰说,一旦机房的电池被水浸到,将会造成大面积断网,对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不可预估的损害,特别对医院等单位而言,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我们24小时待命,随时做好出发的准备。”今年39岁的王超兰,入职中国电信南昌分公司至今有15年,一直从事维护网络稳定、畅通的工作。
为了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王超兰多年如一日,坚守岗位、精益求精。她的师傅陈兰珍至今还记得王超兰大学毕业刚进公司时,总缠着她请教排查线路、网络割接等技术问题。有一次,省电信公司前端大楼的无线网络经常掉线,设备供应厂家表示设备质量可靠,一切正常。为了找到大楼网络掉线原因,王超兰连续几天蹲在机房,一段一段线路排查,抱着手提电脑跑上跑下测试漫游情况,经常一个人忙到凌晨,连续几天的奋战,终于发现是1台设备处理器引发网络掉线故障,最终解决了这一问题。
“凡是有网络维护的疑难杂症或者重大险情、重大任务,她总是冲在最前面。”王超兰的同事陈强对此印象深刻。去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全国开评首批“千兆城市”,为了实现南昌城区绝大部分小区千兆光网即装即通,王超兰带领她的团队,成立4个割接小组投入到千兆光网升级割接工作中。为了不影响用户的使用,割接工作都安排在凌晨,一次次的通宵达旦,王超兰总是身先士卒,毫无怨言。在王超兰的带领下,南昌城区很多小区如期实现了千兆光网即装即通,南昌由此成为全国首批“千兆城市”。
正因为王超兰甘于奉献、踏实奋斗、勇于担当,她先后获得南昌市“五一劳动奖章”“优秀共产党员”“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荣誉只能代表过去,我要让荣誉成为奋斗的新起点。”有着18年党龄的王超兰说。6月30日23时18分,她又接到一项新任务。由于南昌连日来出现大范围降水,部分路段出现内涝,为了保障地铁运行安全,南昌部分地铁隧道路段急需开通视频监控,防止内涝造成雨水渗进地铁隧道。接到任务后,王超兰二话不说,立即赶赴现场。
坚守,为了千家万户
本报记者 付 强 实习生 胡 倩
6月29日8时许,黄冬华像往常一样,骑着摩托车来到樟树市双金邮政所投递室。只见他拎起一捆捆报纸、杂志、书信放在分拣台上,剪断捆绳,根据投递区域分装打包,仔细地用塑料薄膜包好装进邮袋,再将邮袋扎牢在摩托车后座。一切准备就绪后,黄冬华发动摩托车,开始一天的外出投递工作。
没骑几分钟,下雨了,他赶忙把摩托车停靠在路边,穿上雨衣继续赶路。在昌傅镇这条乡村邮路上,他奔波了20年。这条邮路是樟树市所有乡村邮路里最偏远、最长的邮路之一,沿线共有17个村委会、46个投递点,总面积70平方公里。
风雨常有,而他步履不停,那是因为有人在等待他的到来。订报20年的读者太平村村民杨金寿,每天一早就会坐在家门口等待黄冬华送来的报纸,以阅读方式开启美好的一天;在昌傅中学,老师们看到黄冬华来了,纷纷向他问好“辛苦了”“吃了吗”,寒暄之后,大家各自取走黄冬华送来的报刊信件。
邮递工作本就辛苦,但黄冬华还偏偏爱管闲事。袁江村距离邮政所有16公里,村民网购的日用品和农产品,只能送达邮政所后村民自取。黄冬华为了方便村民,在送报刊的同时,义务帮村民捎上包裹。村民余金华对记者说,乡亲们有事都喜欢找他代办,小到买油盐酱醋,大到汇款、办户口本、捎带种子化肥,他来者不拒。
早年,邮路都是泥巴路,投递全靠双脚和自行车,黄冬华不记得磨平了多少双解放鞋,自行车掉过多少次链子;后来泥巴路变成沙子路,沙子路改成水泥路,黄冬华的邮路越来越顺畅。
双金邮政所负责人张秀萍介绍,20年来,黄冬华骑坏了2辆自行车、4辆摩托车,投送报刊和邮件800余万份,行程达27万公里,但从未丢过1封信、1份报纸。有一次,1个寄往孟塘村的包裹,由于寄件人写错了手机号,他一直无法与收件人取得联系。孟塘村是个有2700余人的大村,同名同姓的有好几个。为了找到收件人,他挨家挨户去问,经过3天查找,才把包裹送到收件人手中。
“别的乡邮员嫌这份工作付出多、报酬少,干一两年就会辞职。作为一名老党员,黄冬华选择坚守。”昌傅镇党委书记刘睿称,黄冬华是土生土长的昌傅人,从37岁干到快60岁,多次荣获“优秀共产党员”“宜春最佳邮递员”“江西最美快递员”等荣誉称号。他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值得昌傅镇每一个党员干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