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小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稳人民立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为新时代民生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民生问题关系千万家,是党执政兴国的重心和根本所在。我们要始终把人民安居乐业、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为中国人民谋利益、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生活,这是党矢志不移的初心使命,也是党一切奋斗的根本目的。早在1922年,党的二大宣言中就提出了设立工厂保险、保护失业工人等改良工人待遇的主张。瑞金时期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设专章规定了社会保险问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减租减息,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实现耕者有其田的主张,改善了人民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兴水利、除水害、促发展、惠民生,初步建立起了完整的工业体系,保障了全国人民的基本民生。改革开放后,我们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推出一系列关系民生的改革,民生基础设施大大加强,基本实现了小康社会目标。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补齐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难题,兜牢民生底线,推动民生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生活实现了由解决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共产党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证明了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从人民利益出发,为人民利益着想,履行着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庄重承诺。
增进民生福祉是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也是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如果发展不能回应人民的期待,不能让群众得到实际利益,这样的发展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生不仅是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新时代新征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尤其是对收入稳步提升、优质医疗服务、教育公平、住房改善、优美环境和洁浄空气等有着更多更高层次的需求,民生工作面临的客观环境和主观条件正在发生变化。因此,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适应这些新形势新变化,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突出重点、有的放矢。民生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体现在具体的实践活动和经济社会各个环节中。要坚持在发展中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是民生改善的物质基础,要通过下大力气发展和壮大国民经济,持续扩大改革发展成果,使其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同时,通过持续不断改善民生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多有效需求,实现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二者有效对接、良性循环、相得益彰。要坚持底线思维,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社会政策要托底的基本要求,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兜住兜牢民生底线。要聚焦特殊群体,格外关注低收入困难群众、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各类残疾人等,全方位提高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要建立健全制度,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深化对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优先发展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等制度供给,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全面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满足老百姓多样化的民生需求,织就密实民生保障网。要把握工作重点,坚持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当前,民生建设的总体水平与人民群众的期待和需求相比还有差距,民生领域还存在短板。要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全面做好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药卫生、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住房市场调控等各方面工作,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系赣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