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找活有门路 就业有兜底

看我省如何助重点人群端牢“饭碗”
侯艺松 本报记者 洪怀峰 邮箱:404256486@qq.com 电话:13607089528
政企携手直播带岗。 本报记者 洪怀峰摄
李思展示社区劳动力台账。 本报记者 洪怀峰摄

  “根据我省政策,你属于高校毕业生等六类重点群体,可享‘零利息’贷款。”近日上午,刚从江西科技学院毕业的刘储齐,来到宜春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办理创业贷款,被告知近期我省为保重点人群充分就业,又有新的“政策礼包”。“30万元贷款全免息,手续简便,3天后就可以放款。”刘储齐告诉记者,他在家人的支持下,在宜春市袁州区鼓楼步行街开了一家服装店,稳就业好政策对他而言就是雪中送炭。

  刘储齐享受的暖心服务,是我省帮扶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脱贫人员等重点群体,牢牢端稳“饭碗”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我省通过靶向施策、兜底保障等举措,让更多的重点人群充分就业。

  靶向施策 让重点人群找活有门路

  今年37岁的周淑英来自抚州临川区秋溪镇,“家中两个小孩在读书,还有老人要供养,我又没什么技能。”今年一开春,周淑英就为找工作发愁。

  4月份,周淑英从省人社公众微信号、抚州人社抖音号等渠道,获悉政府部门针对重点人群有免费的技能培训服务,于是她报名家政培训,通过一个月学习,她掌握了月嫂等岗位的技能。

  “5月份,我受聘于抚州市一家家政公司,每月7000多元工资。”周淑英告诉记者,有活干,一家人的生计就有了着落。

  省就业中心综合处处长柳飞向记者介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周淑英成功就业是我省通过技能培训,破解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脱贫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难题的实招之一。

  “我们采取了针对不同人群进行精准施策。”柳飞告诉记者,针对有就业能力,又有就业意愿的大学生、农民工等群体,主要在拓宽和畅通找工作渠道上下功夫。今年以来,我省有序组织各类线上线下招聘活动2649场,发布岗位信息182.5万条。其中,针对大学生就业,通过举办“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和“赣就有位来”、大中城市联合招聘等系列活动,举办251场校园招聘活动,组织了1119次线上招聘活动。为困难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3450次,推荐就业1.04万次。全省累计开发就业见习岗位3.07万个,极大地缓解了大学生就业难。同时,还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就业暖心帮扶行动”,引导返乡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加大以工代赈实施力度,推动重点项目、重大工程吸纳农民工就业,因地制宜稳岗留工。

  精准的靶向施策,为大学生、农民工等群体就业带来了幸福感、获得感。来自吉安市万安县高陂镇象湖村的返乡农民工邓胜华告诉记者,受各种因素影响,他在外地销售陶瓷的工作越来越难做,不得已返乡找工作。“当地政府部门为我定制了走生态农业致富的路子,今年帮我对接上一家酒楼,一年能助我销售1万只白羽鸡。”邓胜华告诉记者,他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今年还固定了25名农民工就业。

  兜底保障

  让脱贫群众生活有盼头

  每天早晨六点半,上饶广信区上泸镇溪北村的保洁员陈小桔准时上班,把村道、胡同打扫干净,还捡拾纸箱、塑料瓶等,码得整整齐齐放在三轮车上。

  陈小桔告诉记者,自己丈夫患有肝硬化、肝腹水,婆婆患糖尿病、精神病多年,都要她照顾,外出工作不现实。

  陈小桔的情况被当地人社部门与乡村振兴部门监测到,今年1月,广信区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将其安置在村委会从事非全日制保洁工作,每月工资700元。如今,陈小桔照顾家人的同时,又有了稳定收入,实现工作生活两不误。

  柳飞表示,今年以来,我省因地制宜,按需设岗,将乡村振兴建设与公益性岗位托底属性相结合,指导各乡镇、各部门、各易地搬迁小区结合实际需求,统筹考虑就业困难的脱贫人员性别、年龄、家庭住址及具备技能等因素,大力开发护林员、保洁员、巡河员、护路员、消杀员、安保员等一大批公益岗位,让就业困难的脱贫人员上岗工作,截至6月底,我省城镇公益性岗位已安置就业困难人员2.9万人,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劳动力15.1万人。

  柳飞向记者介绍,今年以来,我省各地人社、乡村振兴等部门,加强对数据信息的分析运用,对收入降幅较大、低于正常收入的,及时预警和重点关注,帮助稳岗增收。特别是针对当前疫情,及时摸排我省在外地重点疫情地区的脱贫人口就业务工情况,做好帮扶预案,严防疫情冲击导致失业返贫。同时,对脱贫就业困难群众做好帮扶,对有就业意愿未就业的脱贫群众,开展“131”服务,即提供至少1次职业指导、3个岗位信息、推荐至少1个培训项目,尽快实现脱贫群众有活干有钱赚。截至7月20日,我省就业帮扶监测对象1651人,已实现帮扶就业1646人;帮扶脱贫对象1603人,已实现帮扶就业1523人。

  “今年以来,我省还加大了对脱贫群众的就业帮扶力度。”柳飞表示,主要通过就业创业服务补助、社会保险补贴、交通费补贴、就业帮扶基地奖补等政策,多措并举让脱贫群众就业不愁,增收有路。

  记者手记

  稳就业也须双向发力

  就业是民生头等大事。今年以来,受多重因素影响,就业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省密集出台了《应对疫情保主体促就业10条政策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10条措施》《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的10条措施》《关于明确有关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操作问题的通知》等一系列举措,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脱贫群众等重点群体就业,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不过在笔者的走访中,有不少就业帮扶部门、用人单位反映,他们遭遇部分具有劳动能力者“有业不就”,就业的内生动力不强,有的“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从而失去了许多就业机会,甚至有部分劳动力,依赖思想严重,习惯于“等靠要”。因此,稳就业也须双向发力,从“要我就业”转为“我要就业”,除了政府部门给政策、送服务、授技能外,劳动力的内生动力也很关键,毕竟收获美好生活,还得靠劳动者自己的双手。      (洪怀峰)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美丽乡镇 魅力无限
   第05版:专题
   第06版:天下
   第07版:政文
   第08版:金融
   第09版:民生
   第10版:健康
   第11版:体育
   第12版:财贸
找活有门路 就业有兜底
党报帮你办
公交司机开车玩手机 岂能开除了事
一张行走的“就业地图”
路遇溺水 群众见义勇为
积极帮扶 助企纾困解难
万余亩经济林被划入生态红线 企业陷困境
“草根”调解 化纠纷有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