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艺松 本报记者 洪怀峰
是否为就业困难人员、岗位工种是什么、就业用工形式是合同用工还是临时工……在宜春市袁州区湛郎街道湛郎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档案资料室内,一本本就业信息台账,绘制出一张郎桥社区2398名劳动力清晰的“就业地图”。
这份“就业地图”的绘制成功,离不开湛郎街道劳动保障所所长李思。
李思告诉记者,去年7月开始,湛郎街道以湛郎桥社区为试点,首次开展大规模精准摸排行动。为此,李思带领十余名社区志愿者,逐家逐户摸排劳动力就业信息。
“一份登记表主要包括是否就业、薪酬情况等10多项内容,填写一份至少要15分钟,碰到家里没人,还要重复上门。”李思告诉记者,经过上门入户近2000次摸排,花费60余天时间,最终在2398名劳动力中发现有120名未就业人员。
对此,当地人社等部门采取靶向施策,针对有就业意愿,且有劳动能力的,将其推荐至当地工业园区相关企业上班;针对有创业能力且有意愿的劳动力,帮扶其创业带动就业;针对有就业意愿,但劳动力较弱的脱贫户,将其安置在保洁等公益性岗位上。
截至目前,在精准帮扶下,郎桥社区120名未就业人员中,有劳动能力的全部实现就业,2398名劳动力中,2322人顺利实现就业,就业率达到了97.4%。
“李思就是一张行走的‘就业地图’,每个人的就业情况全部在她的脑子里。”谈及李思,当地干部群众都会这样夸赞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