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延安
对于中国古画,长久以来,我们一直专注于其内容和技法,而对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其背后的隐秘历史却很少触及。中国艺术史研究者金哲为在其新作《画里浮生》中,以画入史,以史释画,抽丝剥茧般揭露2000多年间中国画史上的隐秘记忆,为我们打开一个读懂古画的新维度。
这是一本趣味解读中国古画的新颖之作。全书共分为盛世、角落、宦海、寒江、湖海、空山六个章节,作者通过讲述100多幅中国画背后的22段隐秘往事,让我们从中看到6种不尽相同却彼此关联的人生境遇。大到王朝的兴衰更替,小到一个寻幽者的细腻情思,作者总能从古诗文集、笔记杂谈、方志族谱、书画题跋中采撷出有趣的史料,带你回到那尘封已久、富有温度的历史现场。书中,除了通常的绘画风格讲解、作品流传介绍之外,作者更侧重于还原古画背后的历史情境和人物遭遇,沉浸式地讲述画家和文人背后的“意难平”,让人从中读懂唐玄宗、韩熙载、王维、苏东坡、司马光、唐伯虎等人,感受他们在大历史背景下的喜怒哀乐。
“艺术即历史”。中国古画虽为末技,但画家一直在用笔记录过往,抒发胸怀。在书中,作者借助一幅古画以及后人的题跋,力图打捞隐没在历史长河里无法重现却迷人的部分。比如李昭道所作的《明皇幸蜀图》,一直被认为是对落难者的粉饰,可作者在梳理画中的地点和具体时间,以及那十多天里的阴晴变化之后,坚定地认为,此画并非故作姿态,也非李昭道逢迎圣上之作,而是盛唐人与生俱来、无法摧毁的乐观自信的体现。再如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世人皆认为这是一场“谍战”。可作者却认为韩熙载在李煜即位以后,便对南唐前途心灰意冷。他的纵情声色,自断前程,不仅是安享晚年的清醒认识,还消弭了赵匡胤的杀机,使得自己免于成为亡国宰相。还有《春阁倦读图》里的每一件摆设的特殊用意等……人的心情与画的意境,都是年岁的积累。作者从细微处入手,把名画放到历史里面去解读,还原作画动机、寓意,渐进核心,让一幅幅晦涩曲折的古画变得丰富且饶有趣味。
除了讲述历史故事之外,该书还呈现了意识形态具有普遍性、共通而永恒的主题。虽然书中的场景和境遇在今天已有了改变,但悲欢离合、得失沉浮、生老病死却是人类无法逃脱的。比如仇英《独乐园图》里的草木大都井然有序,“唯一一根落单的穿水竹却是画家埋下的彩蛋”。宋熙宁四年(1071),司马光淡出政治,任职西京留司御史台,心无旁骛,一心一意编撰《资治通鉴》,就像画中落单的穿水竹,终创造了不同凡响。再如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以极其简练的笔墨刻画了一位渔翁独钓寒江的形象,笔触虽少,却有江水浩渺之感,展现出诗—般耐人寻味的意境——一人一舟一天地,传递出遗世而独立的萧然之态。南宋马氏家族,一门五代都是深受皇帝宠信的宫廷画师。作为第四代的马远,更是南宋四大家之一,深受南宋理学影响,其画中人物皆是眼观自然、心有宇宙的智者。《寒江独钓图》中打扮精致的钓者,整齐摆放的蓑笠,为画作注入了温度和安定,暗示着一个昌明的治世,生活在其中的人有着安定从容的精神世界……浮生若梦,几度浮华,终归宁静。虽然世易时移,但那些历久弥新的“情绪价值”依然散发着持久的力量,给现代人以共鸣。
中国古画光耀千古,可是在众多的博物馆里,只有简单的作者简介、年代、尺寸,这于观者识画来说,无疑是收效甚微。还原历史现场,潜入画中人物深层内心世界,给予读者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这是作者研究古画的乐趣所在,也是该书的写作目的,它不仅让我们发现了另一个精彩的世界,还掌握了修炼人生的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