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国宏
对于许多中年人来说,童年印象的怀旧载体莫过于小人书(连环画)了。我就是一个小人书迷,书房对联“相看两不厌,只有小人书”,道出了我业余生活的两个小秘密:一是痴迷于小人书的阅读,二是醉心于小人书的收藏。
我的小人书藏龄已近40年。我出生在农村,附近书店少得可怜,只是代销店、合作社的柜台一角代售一些小人书。当时的我,最开心的事,莫过于与大人们一道,到大队的代销店、合作社买些日用品,趁机看一看柜台里的小人书。花花绿绿、厚厚薄薄、装帧精美的小人书静静地躺在玻璃柜台里,馋得我直流口水。倘若哪个小朋友家里买了小人书,我闻讯便一口气跑到人家家里,死皮赖脸地套近乎,目的只有一个:看一眼小人书。为了买小人书,我捡过废品、刨过中草药、养过兔子……11岁那年我割了一暑假的白柳条,双手撸出了道道血口子,换回了3.6元钱。我留下2元作学杂费,剩下的1.6元全都买了小人书——步行60华里去县城的新华书店。当我抱着12本崭新的小人书耀武扬威地晃进村时,脚下一软,一头扎在草垛里……
多年来,我因爱而藏,收藏了数万册各种开本、题材、品相的小人书,装了满满三大书柜。我收藏小人书,源于两个原因:一是缅怀流逝的岁月。童年时与小人书相濡以沫的那些日子,是我怀恋的时光和温馨的记忆;二是传承文化。小人书虽是儿童读物,但是由成年人创作的,一本小书包容了大千世界,世间冷暖、人情世故、生灵百态、古今中外……
闲暇时,我最大的享受就是随手翻阅小人书,以一颗孩童的心、远离功利地去欣赏、品味。泛泛浏览,则有“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的深意。《三打白骨精》的明快,《小刀会》的洗练,《杨志卖刀》的细腻,《红岩》的庄重………都令我深深叹服;细细咀嚼,则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妙处。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出版的《怒捣大成殿》画面细腻缜密,战旗、武器、服饰、战场、建筑、市井,再现了明朝的社会生活,恰是一部明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广东人民出版社1974年出版的《出航之前》,开本大气,封面采用版画形式,再现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的生活情状;1958年版24开本的《西厢记》,人物构图精巧,富于美感,堪称连环画精品;1955年的30开本的《哪吒闹海》,色彩明快,用笔讲究;1958年版25开本的《三岔口》,墨色浓淡适宜,画面生动自然,极富动感;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一套《水浒》,百态纷呈,气势浩大,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令人不忍释卷。此外,像辽宁人民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黄海哨兵》、辽宁美术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望日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董宣》等,工细艳丽,质感强烈,画面丰富饱满而层次分明,细细品来,心中总会生出诸多感慨,也深深陶醉于绘画艺术所酿造的浓浓的文化氛围之中。
徜徉于小人书的世界里,目睹之,手抚之,心系之,仿佛置身于百花丛中,心中油然生出“清风徐来,春色无边”的欣喜之情,诚如金圣叹所云:“不亦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