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毅 唐 燕
一栋隐藏在大余县老城区闹市的两层小楼和一座如今只能在照片上看到的中西合璧式建筑,默默地诉说着95年前“大余整编”的故事。
“这是建于明清时期的南康乡祠,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部队来到大余县城后,将司令部设在这里。” 7月7日,记者走进大余县供销社大院,朝着大余县委党校副校长朱常手指方向看去,一栋两层砖木结构的楼房出现在眼前。
淬炼钢中之钢,挥洒红色热血。1927年,“赣南三整”首先进行思想整顿的“天心整军”,让南昌起义军余部的几百人,从“要我革命”的被动参与者变成了具有“我要革命,我跟党走” 坚定信念的积极分子。“随后,在‘赣南三整’的第二阶段——‘大余整编’,进行了两项重要活动,一是整顿了党团组织,二是整编了部队。从政治上、组织上加强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当时,战士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但是人人精神抖擞,个个斗志昂扬。”朱常说。
曾参与“大余整编”的杨至成上将回忆道:“在这段艰苦的日子里,部队像一炉在熔炼的矿砂,渣滓被淘汰了,剩下的冶炼成了纯净、坚韧的钢铁。”
“大余整编”时期,为解决部队给养,南昌起义军余部向大余商会借款1万余元,后来商会用归还的这笔钱修建了中西合璧风格的大余商会大楼。遗憾的是,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大余商会大楼现在已不复存在。“我们要挖掘更多革命故事,将‘大余整编’等历史写入乡土教材,让革命精神传承下去。”朱常表示。
记者向西北方向继续前行100多公里,来到作为“赣南三整”的最后一个阶段,时间最长的“上堡整训”所在地崇义县上堡乡。上堡风光秀美、山峰连绵、地形多变,是训练游击战的天然场地。
据崇义县史志研究室骆耀明介绍,1927年11月的“上堡整训”首先强调了军队一切缴获归公,不许侵占群众利益的纪律,让部队在当时有了鲜明的“人民性”特色;其次是开始了由正规战向游击战的转变,朱德亲自编教材,并以周边山区村镇为中心进行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初步尝试武装斗争同农民运动相结合。
当年,朱德居所和部队指挥部设在上堡街万和堂,房东是上堡乡村民李义桂的曾祖母刘桂凤。朱德在万和堂住了20多天,得到刘桂凤的照顾和帮助。
谈起祖辈的往事,李义桂说:“我们要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如今,政策那么好,我们要乘着发展的东风,用好上堡的旅游资源,让更多人走进上堡、了解上堡,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炎炎烈日之下,“上堡整训”水北军营旧址不远处,几辆工程车正在紧张施工。“我们正在对旧址进行修缮,准备打造集教育、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整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党建实训基地、青少年红色传承教育基地。”上堡乡党委副书记温增竞告诉记者。
骆耀明认为,“上堡整训”为南昌起义部队直奔湘南,举行湘南起义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井冈会师奠定了基础。
“上堡整训”后的一个多月,1928年1月,在朱德、陈毅率领下,南昌起义军余部向湘南宜章县境开进,举行了轰轰烈烈的湘南起义。在宜章全城军民欢腾声中,县政府门前的国民党青天白日旗被扯下来,南昌起义部队升起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的红色军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