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先。
近年来,鹰潭市余江区抢抓鹰潭市全域列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契机,牢固树立“小财政办大教育”的办学思想,推出大规划、大投入、大招聘、大改革等一系列硬核举措,纵深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余江教育在短时期内实现了高质量跨越式发展。2019年,余江区荣获全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贡献单位”,连续5年在全省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2021年,被列为全省首批迎接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县(市、区);今年4月,被列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市、区、旗)。
强化担当
保障教育优先大发展
目前,该区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45所,在校学生4.25万人;专任教师2898人。义务教育入学率100%、巩固率99.36%,基础教育普及程度达到较高水平。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近年来,该区强化使命担当,坚持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写入区党代会、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等重要文件,作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法定任务;同时,建立了教育经费增长机制,全面落实教育经费“两个只增不减”要求。据统计,2017年该区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为3.91亿元,2021年为6.91亿元,年均增长达15.35%。
优化布局,加大教育投入。该区重视学校规划布局,坚持用最好的地段建学校。为优化城区学校网点布局,该区通过拆迁棚户区新建了余江六中、从房地产开发商手中回购土地建设余江七小、迁移中洲变电站扩建韬奋学校体育场、迁建生猪屠宰场和造纸厂扩建余江三小、收购医药公司办公楼和仓库扩建余江五小、迁移中童粮管所扩建中童中心小学等,使主城区内的学校布局逐步优化。同时,该区持续加大投入,实施教育项目建设。截至目前,该区在城区投入20亿元,新建学校7所,改扩建学校5所;在农村投入10亿元,集中改造寄宿制学校21所,改造提质小规模学校100所。该区共新增教育用地1000余亩,新建校舍32万平方米,改造校舍40多万平方米,新建塑胶运动场20万平方米,新增学位2万个。今年,该区还将投资11亿元启动教育体育项目12个,新增学位1.2万个。
完善配套,提升人文素养。该区实现了全区学校网络千兆接入,大型学校万兆接入,构筑了智慧教育应用城乡一体化的“高速公路”。通过大力推进学校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场所的信息化改造,装备了标准化实验室、通用技术教室、网络“班班通”教室等1600余个,新建现代化高标准云计算机教室58间,装备云计算机3000余台,12所学校建设了校园电视台,20所学校建设了录播教室,实现了中小学数字网络全覆盖。同时,该区坚持五育并举,大力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积极开展大课间活动、中小学生足球联赛。开设了体育、戏曲、影视等特色课程25项,创建了“一校多品”艺术特色学校32所,使全区广大师生的人文素养不断提升。
硬核举措
实现教育改革大突破
余江区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推进优质均衡发展的根本动力,通过“县管校聘”“教育联盟”“交流轮岗”等系列改革,有效破除了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使教育资源配置不均、教师职业倦怠等现象大为改善,充分激发了教育发展的新活力。
多措并举,提升师资水平。五年来,该区克服财政和编制困难,采取“以时间换空间” 的办法,拓宽教师补充渠道,逐年增加教师编制。通过特岗计划、免费师范生、公开招录、人才引进等多种方式补充教师1030名,其中音、体、美、思政、信息技术、心理健康等紧缺学科教师180名,教师补充人数远远大于自然减员人数,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力量得到有效充实;同时,依托“国培计划”、远程培训、举办“名师大讲堂”等各类培训,每年邀请30多位全国名教师名校长来余江讲学,培训教师3万多人次,并建立了名优教师的种子引领机制,组建了42个“名师工作室”,带动各学段各学科优质发展,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大幅提升。据统计,该区小学、初中每百名学生拥有区级以上骨干教师分别为1.14人、1.37人,涌现了全国优秀教师张寅锋、全国模范教师陈增文等一批先进典型。
创新机制,激发教育活力。目前,“县管校聘”、竞聘上岗工作已在该区全域展开。该区将教师“县管校聘”列入重点改革项目,成立以区委书记任组长,教育、人社、编办、财政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全区义务教育学校“县管校聘”体制改革各项工作。经过前期摸排调研,将“县管校聘”与优质均衡发展、交流轮岗等工作结合起来,出台《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县管校聘”编制和岗位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余江区义务教育学校中小学教职工竞聘上岗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等方案,从竞聘原则、竞聘范围及对象、竞聘基本条件等方面进行规范,不仅有效推动了城乡教育资源的双向有序流动,还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同时,积极探索“1+N”强校带弱校的联盟办学模式,带动全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前,该区组建了9个教育联合体,选派了一批优秀班子成员和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做到“教学计划、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教学活动和教学考核”五同步,每年约有5%的学生回流到农村学校。截至目前,该区已有52名城区及城区周边学校教师到农村偏远学校交流轮岗,通过竞聘上岗教师有序流动人数占教师总人数的16%,教师资源配置不均现象大为改观。(易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