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络文艺这十年

  □ 本报记者 万芸芸

  十年来,从“野蛮生长”到精品化建设,从“圈地自萌”的亚文化到主流化发展,从本土化、民族化到“出海圈粉”,网络文艺深度介入我们的生活,丰富着我们的文艺形态。

  近日,“回顾与瞻望:中国网络文艺这十年研讨会”举行,十余位专家代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网络文艺的现在和未来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

  活力满满,网络文艺正成为创作的风口

  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其中,网络视频用户规模9.75亿,网络文学用户规模5.02亿,网络游戏用户规模5.54亿,网络音乐用户规模7.29亿,网络直播用户规模7.03亿……这些统计数字,折射了网络文艺的活力,以及强大的“吸粉”能力。

  “网络是文明发展的最新成果,已经成为文艺展示的主舞台、文艺批评的主阵地和文艺引领的最前沿。”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主任郝向宏认为,网络文艺这十年变化诸多,最重要的变化当是网络文艺正以创造性精神和能动性力量实现对文明活化艺术赛道的史诗性拓展。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都在网络文艺中得到了精彩呈现,网络文艺实现了跨时空、跨门类、跨意象的文艺突破。

  因独特的媒介属性,网络文艺为所有文艺提供了展示窗口,成为文艺创作的风口。人民日报编辑任飞帆对近年来网络文艺的发展进行了梳理:《大江东去》《复兴之路》《浩荡》《大国重工》等现实题材的网络文学蔚为大观,表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微纪录片《百炼成钢》,网络电影《浴血无名川》,网络音频节目《红色文物100》等革命历史题材网络视听作品,高扬爱国主义精神,彰显了理想和信仰。网络剧《约定》《在希望的田野上》,网络纪录片《追光者》等,为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留下了鲜活的影像。《长安十二时辰》《最美的夜跨年晚会》等,以鲜明的美学风格和传统文化意韵受到好评。“这些作品拥抱现实,‘网感’与美感兼备,提升了网络文艺的品质,也探索出更灵活多元的主旋律创作机制。”

  世间的美,大抵是相通的。网络文艺丰富国民生活的同时,也扬帆远航,在异国他乡讲述着中国故事。据2021年10月中国作协发布的《中国网络文学国际传播发展报告》显示,中国网络文学向海外输出作品1万余部,其中实体书授权超4000部,上线翻译作品3000余部。网站订阅和阅读APP用户1亿多,覆盖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

  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欧阳友权提出,网络文艺在传播中国声音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起点国际开放了原创功能,20多万名海外创作者用自己的母语在中国网站上写作,原创作品超37万部。网络文学正成为传播中国声音,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的输出前端。”

  “随着互联网渗透到艺术生产各个层面和环节,它会促进一种新型的艺术生产方式的产生,引发新融合与新共鸣。”中国传媒大学副研究员付李琢认为,传统文艺与网络文艺在观念和实践形态上不断趋同,网络剧与电视剧,网络综艺与电视综艺,网络动漫与传统动漫等之间的融合日益增强。而这种创新性融合不仅意味着新共鸣的诞生与新共性的凝聚,还意味着当代中国文艺新生态的发展与新美学的建构。

  如专家们所言,网络文艺以科技为支点,撬动着文娱产业的巨大潜能,延伸出了众多新业态:“网络文学优质IP影视改编持续升温,微短剧、真人角色扮演、推理游戏等新业态已经进入网络文学改编视域”“AI、XR等新技术在网络游戏和全息化场景中得到充分利用,随着网络文艺的沉浸式能力不断提升,人类完全可以创造出融合现有艺术门类并突破现在艺术形式的崭新艺术生态”“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能更好发挥移动端的轻便和互动特性,进一步丰富包括互动剧、云直播在内的移动文娱形态,改变观影关系和艺术接受途径,带来更多突破传统的交互体验”……

  专家们一致认为,随着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网络文艺向网而生、因网而盛,已成为新时代文艺的生力军,不断满足着群众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文娱需求。

  因网而盛,网络文艺应向经典化迈进

  “许多老作者和新作者,在创作上非常趋同”“网络文学质量良莠不齐,观赏性、娱乐性有余而艺术性、思想性不足”“网络文艺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比较突出”“各类网络文艺榜单上,品质好、精品化的作品十分稀少”“相较网络文艺创作,网络文艺评论比较薄弱滞后”……研讨会上,专家们还针对性地提出了许多思考。未来,网络文艺如何整装前进?专家们从不同维度建言献策。

  “网络文艺给了千千万万个普通文艺爱好者追逐文艺梦想的机会,更给了其中一些佼佼者脱颖而出、成名成家的机会。网络文艺从大众中来到大众中去,富有‘人民写’‘人民评’的基因。”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夏烈基于网络文艺内在的民间性,提出了从新民间主义到新现实主义这条路径来繁荣网络文艺。“鼓励一部分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网络文艺作者、名家,将大众文艺与主流文艺打通,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构建新的网络文艺境界、打造网络文艺精品。”

  同样聚焦网络文艺经典化的,还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新媒体委员会秘书长胡建礼。“传统文学中,我们有四大名著,还有一大批经典。网络文艺精品化建设,要有更高要求,要创作自己的经典。与优秀的传统文艺作品融合,创作出经久不衰、载入中国文艺史的经典,这或是中国网络文艺发展的终极目标。”

  温州大学研究员、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蒋胜男,创作的《芈月传》《铁血胭脂》《燕云台》等受到了读者的喜爱。研讨会上,她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心得:创作不只是把脑海里的一个故事落地,而是要去思考这些人物在历史的十字路口的徘徊、犹豫、矛盾、痛苦和最终的选择,这样才能塑造出鲜活的人物。所有的历史都不是片面的,需要去打通,古今的打通,思维方式的打通等,尤其是从符合时代的写作质感到深度的社会层面的挖掘。

  同为网络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月关创作了《回到明朝当王爷》《步步生莲》《锦衣夜行》等作品。在他看来,创作不可能脱离读者,而且应当尊重并合理听取读者的意见。网络上的评论反馈是即时便利的,但读者的非专业性也会带来负面影响。以前,专业的网络评论家对网络文学了解不深,其评论也不受网络作家认可,形成了各自弹唱的局面。如今,越来越多的专业评论力量进入到网络文艺评论领域,评论也越来越准确、犀利。“是这些专业评论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责任,也有勇气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创新。我能感觉到,专业的文艺评论对整个网络文学创作氛围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

  区别于传统文艺,网络文艺显示出强烈的媒介属性和产业属性,网络文艺的繁荣发展,平台建设也十分重要。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新媒体委员会委员、腾讯新文创研究院院长岳淼认为,互联网企业应该在网络文艺实践中守正创新,努力构建立体网络文艺生态,探索数字化的更多可能性。如今年以来,腾讯打造的电视剧《人世间》,与人民日报新媒体合作推出的冬奥主题短篇《一切只为热爱》等,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互联网企业要连接文化,做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助手’,要连接青少年, 做好文化传承的‘帮手’,还要连接内外,做好文化出海的‘水手’。”

  B站是另一个受到年轻人喜欢的平台,月活用户2.94亿,其中35岁以下用户占比为86%。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新媒体委员会委员,哔哩哔哩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谷雨提出,现代的观众不再沉默,他们在B站发弹幕互动,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弹幕中有他们的思考,二次创作凝聚了他们的创意和心血,应当给予关注。“借鉴其他领域类似资源的引用和运用模式,为网民提供更多便利,允许他们在合法的前提下运用优秀的影视作品为载体,通过‘二创’方式赋予这些作品新的活力,最终实现创作者、平台和网民三方和谐同步发展。”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过去十年,网络文艺走上了繁荣发展的快车道,奋进新征程,网络文艺仍在开拓文艺事业的新格局、新气象、新境界。

  (压题图左为网络剧《在希望的田野上》海报,右为《中国梦·我的梦——2022中国网络视听年度盛典》演出剧照)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
~~~
~~~——浅谈《星火》朗读体诗歌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赣”出新答卷
   第06版:专题
   第08版:区域
   第09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三农
   第12版:民生
网络文艺这十年
穿越时空与英雄相见
让诗歌走出象牙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