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消夏,来演艺空间逐“浪”

  城市剧院,文艺消夏人气旺

  □ 本报记者 钟秋兰

  身处素有“火炉”之称的南昌,市民如何消暑?用一句诙谐的话来说,就是“洛阳亲友如相问,就说我在看演出”。七月以来,南昌的文艺舞台迎来多场次、多种类的高水准演出,为这个炎热的夏天带来不一样的消暑盛宴。

  爱耍酷的人去哪儿消暑?南昌黑铁现场LIVEHOUSE承载了很多摇滚迷的文艺生活。

  7月1日,“空中巴士乐队”带着新专辑和新成员来到南昌黑铁现场LIVEHOUSE,来跟老友相见。正如他们巡演的宣传语所说,生活的精彩源于它带给我们的各种体验,无关于好坏,也无关于痛苦抑或悲伤,沿途的风景才是礼物和收获。2022年,是乐队成立的第9个年头,也是他们第三轮全国巡演。他们来到南昌,就像平地刮起的一场风,为歌迷送上心灵的清凉。

  爱文艺的人又去哪儿消暑?江西艺术中心为南昌市民带来的艺术享受让人赞不绝口。

  7月1日至3日连续3天,《千里江山图》化身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用舞台重现大宋美学,为观众开启沉浸式“赏画”体验。从提前几个月线上预售的一票难求,到上演期间的“万人空巷”,整整3天,南昌市民的微信朋友圈被这部剧的话题占领。以“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等篇章为纲目,观众跟随现代故宫研究员——展卷人的视角,徜徉在富有传奇色彩的中国传统美学意趣之中。

  先锋大剧走进市民生活。7月8日、9日,原创音乐剧《赵氏孤儿》在跌宕的悲剧故事中,呈现了一出宗族与个人、家与国的羁绊,情感与理智的悖反,意志与命运的抗争,以“义”与“爱”的火光,激荡出人性最深处的崇高与永恒。

  爱电影的人去了瓦子角17号。7月6日,南昌影迷聚集在瓦子角17号,100名观众和几个有着新锐思想的嘉宾在一起聊电影《隐入尘烟》。这些人是文艺片的拥趸,像黑暗中的火苗,聚在一起拉开小众电影欣赏的大幕。

  爱笑的人在“口舌相争”里相聚。7月16日,脱口秀“一支麦”赣州店亮相,开业即火热,迎来满场观众,逗笑的场面让观众忘掉烦恼、释放压力、快乐翻倍。不久后,“沧海艺声笑”相声专场将在江西艺术中心大剧院开场。8名国潮相声演员说学逗唱各显其能,与网络流行歌曲跨界融合,给南昌观众带来高水平的相声表演。

  “舞台有无限可能,用艺术为自己搭建一个心中的‘游乐场’,这样消暑特别有意义。”南昌市民张女士是江西艺术中心的年票持有者,对每一场演出,她都会特别关注。无论是7月初的《只此青绿》,还是之后的《赵氏孤儿》,她一场不落。来自国内顶尖表演团队的这些艺术呈现,让她觉得苦热的夏天也并不是那么难熬的季节了。

  户外演出,夏季流量新担当

  □ 本报记者 王景萍

  清新的空气、习习的清风、轻松的氛围、动人的音乐……随着户外演出日渐兴起,走出室内去感受音乐与自然之间的对话,成为人们一种休闲方式。

  位于景德镇市区东南的三宝国际瓷谷,是一条由十余公里长的山谷构成的自然景区。近年来,集历史之韵、文化之雅、山水之美于一身的三宝国际瓷谷,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数千名陶瓷艺术爱好者来此寻梦创业,成为千年瓷都景德镇与世界对话的又一张新“名片”。

  7月16日下午,从微信朋友圈得知当晚有一场户外音乐会将在三宝国际瓷谷举行,家住景德镇市昌江区嘉和迎宾城的余女士,立即邀上五六个亲友,驱车近20公里,早早地就赶到三宝国际瓷谷。远处青山如黛、白云悠悠,近处绿草如茵、鸟语花香。马路上挂着北京、上海、江苏等地牌照的车辆来回穿梭,不时还能看到一拨拨骑着山地车的年轻人正往三宝国际瓷谷深处赶去。去三宝蓬艺术聚落观展、到闲云涧书吧看书,在青山绿水的怀抱里留影……音乐会还没有开始,余女士就觉得不虚此行。

  19时30分,在优美的旋律中,“夜珠山·消夏音乐节”拉开帷幕。在青山绿水间,悠扬的乐声回荡在半空,天然的良好音效与大自然的和鸣引人遐想。数百名市民、游客纷纷举起手中的荧光棒,跟着旋律唱起来,现场变成一片欢乐的海洋。

  记者了解到,音乐会邀请到分贝研修院的主打男团“分贝先生”、江西知名乐团“忙着乐队”“单向街乐队”等实力乐队演出。《小镇姑娘》《月牙湾》《爱之初体验》……21时左右,音乐会接近尾声,但现场的游客、市民仍意犹未尽。余女士说:“吹着凉爽的晚风,听着醉人的歌曲,喝着清凉的冷饮,偶然间再抬头看看满天的繁星,感觉这个夏天真美好。”

  起源于英国“BBC逍遥音乐节”的“消夏音乐节”,目前在国内已十分普遍。每年的夏天,很多著名的交响乐团和乐队会在森林中、草地上、公园里举办音乐会。这种露天演出的新颖模式,将优雅的音乐与山水美景相结合,使人感受到景中听乐、乐中赏景的双重乐趣。

  三宝国际瓷谷的几名陶瓷经营者告诉记者,音乐节的举办,让他们当晚的营业额至少比平时增加了三四成,希望这样聚人气的音乐节持续的时间能够长一些。对此,珠山区文广新旅局局长杜辉表示,“夜珠山·消夏音乐节”将从7月持续到9月初,接下来还将举办怀旧经典专场、网易云专场、R&B专场等演出活动,激发文旅消费热情,发展夜间经济,提振文旅市场信心。

  民间剧团,

  满腔热情只为乐

  □ 本报记者 胡光华

  7月20日傍晚,阵雨过后,暑气渐消。分宜县行政中心广场,变戏法似的涌现出许多纳凉的市民。“铛咚锵、铛咚锵……”突然,一阵骤雨般的锣鼓声响起,将人们的目光深深吸引。

  “快快快,二胡剧团来了,看戏去!”争先恐后的市民,很快将剧团围了个水泄不通。这个深受老年人喜爱的民间剧团,就是分宜开心二胡剧团。和往常一样,保留剧目《分宜是个好地方》拉开了今天表演的帷幕。

  坐在观众中间,记者很快被轻松快乐的气氛包围。一排乐器,两台音响,四盏射灯,一块五六十平方米的红绒布铺地,虽然舞台简陋,但演员化妆、身段、唱腔却并不敷衍,颇见功底。观众看得有滋有味,不少人举着手机录像、拍照。

  和一位姓龚的老阿姨聊天。她一边摇着蒲扇,一边乐得合不拢嘴:“我就喜欢看戏,这个剧团演得蛮好。”她说,今天最少有两百人看,以前他们在老城区唱戏,每场都有上千观众。

  分宜开心二胡剧团成立于2016年,现有12个成员。团长钟湖南今年61岁,擅长拉二胡。说起组团的初衷,他说就是一帮志趣相投的朋友,合起来为生活找乐子,不以营利为目的。所以,干脆取了个“分宜开心二胡剧团”的名字。

  民间剧团是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重要补充,根植乡土,大大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分宜县文化馆负责人介绍,全县稳定、能担纲大戏的民间剧团有8支,另外城乡活跃着30余支民间文艺小团体,临时组团、临时演出,成为民间剧团的有益补充。

  说起领头人钟湖南,剧团成员你一言我一语,满心钦佩。他在分宜城区为电器卖场送了20多年的货,家庭并不富裕。牵头成立剧团后,几乎所有演出设备都是他自掏腰包。他还以每年5000元的价格,租了一个场地,作为剧团创作、排练等活动的固定场所。妻子也十分支持他的“事业”,每次都为大伙做饭,肉菜、调味品、水电气等,都由他贴钱。不光如此,每次演出,都用他的货车载人拉设备。

  “不计较个人得失,吃得亏!”剧团每个人都被他感动。在钟湖南的影响下,剧团亲如一家,大家都愿出钱出力,为的就是把戏班子继续办下去,把优秀传统采茶戏传承下去,给人们带去欢乐和笑声。

  彭春兰作为剧团的主创人员,把学习当作最大的乐事,每天琢磨节目和表演至深夜。她加入了多个戏曲交流微信群。“高安采茶戏的老师组建的群,我坚持学习了8年。每年在高安举办的采茶戏爱好者交流分享活动,我都要参加,收获很大。”她也成为分宜县乃至新余市小有名气的采茶戏演员。“因为没有收入,又耽误了家事,开始丈夫反对。后来,看到我成天乐呵呵的,看到剧团伙伴像兄弟姐妹一样,他也就没意见了,偶尔会参加我们的聚会。”

  钟湖南说,剧团成员都不是专业演员,但都善于学习,创作的节目也更接地气,精短、诙谐、有意义,观众比较喜欢看。不管严寒酷暑,经常有外县“粉丝”专程来捧场。在大热天,一些老“粉丝”经常买水给他们。这都让大家深受感动。

  一挪步一抬手一颦眉,优美的采茶唱腔在空中萦绕。豆大的汗珠子,从演员额上、颈脖流下。精彩处,掌声响起。采访中,记者为这个剧团的坚守而感动。

  提升传统戏曲创作水平,培育这方特殊的文化市场,服务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剧团成员的满腔热情。但是,仅靠这腔热情是不够的,还要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这些民间剧团关注和扶持,帮助它们成长得更好。

  文艺消夏,值得更多期待

  □ 张 衍

  戏曲的清风消散了夏日的烦闷,歌剧的昂扬化解了暑热的躁动……这个夏天,在街头巷尾、亭阁剧院、文化街区、自然景区,一场场文化活动精彩上演,与浪漫的夏夜撞了个满怀。

  走出家门,寻个消暑地。南昌酷潮范的青年叫上三两“老铁”,去到黑铁现场LIVEHOUSE,听一场激情满怀的演出;瓷都文艺范的青年在三宝国际瓷谷,吹着凉爽的晚风,听着醉人的歌曲,喝着冰凉的冷饮,偶然间再抬头看看满天的繁星;分宜的大爷大妈夜幕下来到休闲广场,摇着蒲扇看着二胡剧团的精彩演出怡然自得。这个炎热的夏天,丰富多样的文艺大餐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消暑盛宴,公共文化场所的夜夜火爆,体现了人民群众在夜间巨大的文化生活需求。

  当然受到季节和疫情影响,人们的“夜间消费”还在复苏阶段,有不少人觉得夏日活动缺乏吸引力,仍是选择“空调WIFI西瓜,闲余在家一趴”;有些地方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刚刚开始,却戛然而止,大家刚来了兴致却又没了动力……这些都说明我们的文艺消夏,在惠民乐民上需要更多“新夜态”,值得更多期待。

  文化艺术是炎炎夏日的“清凉茶”,办好文艺活动惠民利民,要以“夜生活”推动“夜经济”。要做到深挖本地文化特色,提炼文化内核,以文化为线变“特色”为“风景”,以“烟火”聚“人气”,统筹各部门力量,做好有效的政策引导和服务保障,系统性打造文艺消夏“夜生活”。

  绿树阴浓夏日长,不妨约上三五好友在青山绿水间徜徉,在繁星明月下共享一番文化盛宴,感受那别样的夏日清凉。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鹰潭篇
   第05版:天下
   第06版:“赣”出新答卷
   第07版:学与思
   第08版:民生
   第09版:聚焦
   第10版:井冈山
   第11版:读书
   第12版:品鉴
用歌声把江西唱给世界听
消夏,来演艺空间逐“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