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书里有什么?书里有梦想,它让我们遨游世界,树立志向;书里有什么?书里有过往,它让我们心胸豁达,笑看风云;书里有什么?书里有幸福,它让我们拥抱阳光,茁壮成长……来吧,让我们一起与书相伴,“阅”动青春,开启属于我们的精彩人生。
遇见一位
快乐的天才
□ 付 静
苏东坡是一位多面向的文化偶像,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在文学家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苏东坡洒脱飘逸、精神飞扬,是一个快乐的天才。
苏东坡是天才吗?毋庸置疑。他的文风自成一派;他生而口才极佳;他的政论文章,清晰有力……有作家在杂记中曾说:“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崇宁大观间,海外苏诗盛行。”
漫漫历史长河中,苏轼的作品能熠熠生辉,在人们的传诵中历久弥新。究其原因,或许在于其作品表现出了最本真的自我。
42岁那年,苏轼身陷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被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仕途艰辛、生计困难,他带领家人,在城门东边开垦土地,自食其力。从此,世间有了“东坡先生”。
智者与普罗大众最大的区别,在于他能接受现实的苦难,并依然热爱生活。苏东坡就是智者。
从“苏轼”到“苏东坡”,并非坦途,我们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心境的变化。刚到黄州时,苏东坡说:“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他认为这里是穷乡僻壤,自己则如同海棠花,怀才不遇,无人欣赏;后来,苏东坡在《赤壁赋》中,乘一叶扁舟,高歌人生苦短,仿佛“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唯有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才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他从“臣”变成了“人”,将自己与朝廷间的坐标调整为与天地间的坐标,这不仅是苏东坡自己的觉悟,也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次觉醒。
苏东坡能度过坎坷,源于他内心的力量,在现实的种种束缚中,也能将自己的精神世界支撑起来。他将“闲”深入生活,把平淡的生活写得非常有味道,文学的味道,“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写诗、填词、月夜徘徊寻友、到赤壁喝酒,都是他构建内心精神生活的方法,但这些也还是传统文人的办法。苏东坡更进一步的地方在于,他跨出了文人士大夫的圈子,开始与百姓有了密切交往,真正过上了农夫的生活。
他将根深深扎入大地,贴近人性,解决实际问题,为杭州、广州兴办水利,建立孤儿院与医院……关心千里荒旱,流离饿殍。“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苏东坡对弟子由说,只求独行其是,一切付之悠悠,如旋风般快活一生。
我有时也会好奇,苏东坡怎么有无穷的快乐源泉,直到看《苏东坡传》才有点开窍:不管哪个时代,吃都是人类快乐的源泉。苏东坡改良了很多美食,但却不是专业赛道上的美食家。就像“东坡肉”的重点不在于有多绝味,而在于“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的心态,又如同“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也是苏东坡乐不思蜀的豁达之相。苏东坡懂不懂吃?如果讲色、香、味,他可能比不过任何一个名厨,但他给食物附加了意义,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文学想象。这种想象超越了口感、超越了厨艺。在这个角度上,他是当之无愧的美食专家。
在苏东坡自己眼中,他的一生功绩不过就是一些苦难。这种表达方式有一种自我调侃的幽默感,有人说这是一种不可救药的浪漫,我却认为这是一句再真诚不过的表达,也是苏东坡最有魅力的地方——他的快乐与困境是一体的。唯有在苦难中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苏轼才真正走向自己,成了快乐的苏东坡,也成了我们喜爱的苏东坡。
与时间和解
□ 胡悦临
我们常常会听到一句话,“什么年龄做什么样的事情”。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我们仿佛被一个社会时钟所笼罩,每慢一步似乎就会感受到压力。回过头来想想,这真的是我们终其一生所追求的东西吗?我们是时候做次心灵建设:与时间和解。
近日读作家周国平的散文集《年龄是一个谣言》。作者在序言中写道:“这是我进入古稀之年后的第一个结集。真是奇怪,我怎么就进入古稀之年了?我自己无此感觉,也不相信。集子里有一篇文章题为《年龄是一个谣言》,我就用它做了全书的书名,以此勉励自己保持对生活和创作的热情。”
“人只能感知自己的生命状态,无法感知自己的年龄。如果不是凭借年复一年的提醒和计算,无人能够记得自己的年龄。”年届古稀的周国平没有年龄的焦虑,但年龄焦虑是许多人的心头病。
过早地丧失对生活的热情,容易被外界的评价左右心情,是年龄焦虑这种心头病的根源。《年龄是一种谣言》给了我们答案。这本书不提年龄,却在潜移默化中教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年龄焦虑。
如何让当下的你保持年轻,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做自己真正的主人,而不是没有生气没有热情的木偶。我们需要坚定的价值观,知道人生中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不被社会的习俗和潮流所左右;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自我,知道自己的禀赋和志向所在,不被偶然的风吹乱心情;我们需要强大的精神自我,知道灵魂的高贵和自由,不被外部的事件和遭遇所左右。
我们身处在一个新媒体的时代,网络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炫目的文化泡沫。有些文化泡沫鼓噪而来,转瞬而去,吞噬了很多人的精神世界。作者观察到了这种现象,才有了在开篇之作《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尼采》的感叹:“当年以思潮为时尚的精神浪漫,已经被以财富为时尚的物质浪漫取代,最有诗意的东西是金钱,绝对轮不上哲学。”对于今天的青年来说,那个年代已经成为一个遥远的传说。这句话给我们以启示,我们需要寻求精神力量,以抵御岁月的漫长。
希望读完此书的我们,在提起年龄时,能有:“岁月不曾饶过我,而我也未曾饶过岁月”的坦荡。
在艺术中遨游的精灵
□ 钟力津
《美学散步》是宗白华的一部重要美学研究专著,对中国美学学科建设具有深远影响。作者在书中对于美的阐述,如同和你散步聊天,陪你从古到今,又融汇东西,娓娓道来。
散步往往是无目的、自由自在的,不讲计划,也无系统,但散步也是获取美感的一种方式。当你在花园里散步时,很容易生发偶遇一朵奇花或一棵异草的惊喜。
我正是这样的一个读者,初入这片花园去寻“美”。
作者谈中国美学史,涵盖诗文、绘画、音乐、园林建筑等各个传统艺术门类,在各艺术领域中提取中国传统艺术中美的精神,而这些艺术里所体现的美的精神追求,无不饱含传统中国人的生活哲学智慧。就如我们欣赏一幅国画,绝不是只看画作中的形象这样简单,还要看其线条笔法,体会画作的空间意境等。中国哲学理念就是这样贯穿于这些作品之中,体现人对美的追求:我们观照天地自然,以虚实结合来写意,画中之意是超脱和无我,笔墨轻烟淡彩,虚灵如梦。
作者也谈西方美学思想,既追根溯源讲述希腊哲学中的传统美学理论,又分别讲述哲学家康德和艺术家罗丹的美学观,构成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现代美学思想。他同时结合自身经历,讲述自己欣赏罗丹的作品之后,终于彻悟艺术对自然的模仿不是模仿其本身,而是模仿其精神,而美就在这种艺术模仿之中显示出它的真意来。
作者试图将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美学打通,寻找美与人生的关联,美对于现实生活的意义。尽管全书并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美学理论,但作者那些美学思想的闪光点,却启发读者去认识艺术、思考对美的感受。这种如同在美学花园里漫步的阅读体验,让我感受到静心阅读所带来的轻松和自在。跟随着作者诗一般的文字,在中西方的艺术之间飘游,享受着艺术审美带来的美感。
美不仅在艺术作品中,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处处有美。罗丹有一句名言:“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何发现美?只有用心去“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才能“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才能在一花一木之中寻找自然之趣,在大自然中感悟生命的美——这便是宗白华所说的发现美的方式。
“美不但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反过来,它影响着我们、教育着我们,提高生活的境界和意趣。”作者认为,我们的内心就像一面镜子,用它可以照见艺术和生活中的美;而我们内心的美,则需要我们通过艺术的手段来对美进行形象化的表达。
对于每一个想了解中国古典美学精华,提高美学修养及审美水平,掌握艺术规律的人来说,《美学散步》不可不读。
轻松读懂明朝历史
□ 刘 洋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浩渺的历史长河中,明朝276年的历史或许没那么“高光”。它似乎不如秦汉威名远扬,也不如唐宋繁荣包容。当我们对枯燥的史料提不起兴趣的时候,这种存在感较低的朝代历史更会让我们敬而远之,但当年明月(原名石悦,下文均称石悦)所著的《明朝那些事儿》别具匠心,通俗易懂,让人阅之不倦。
在《明朝那些事儿》问世之前,许多作品对于历史故事的讲述大多是平白的,而石悦打破了这一常态。恩斯特·卡西尔在《人与文化》中提到,历史学家是在叙述编年史的外壳下寻找着一种人类的和文化的生活,一种具有行动与激情、问题与答案、张力与缓解的生活。在石悦的笔下,历史不再是流水账般的记述,那些已经过去几百年的历史事件变成了跌宕起伏的故事,再加以深刻的评价,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说书人绘声绘色的表演中。如在描写朱棣起兵的一章中,建文帝与朱棣之间谋士的出谋划策,针锋相对,你来我往,见招拆招,奇袭、反击、逆转纷纷上演,叫人看得手心捏汗,心潮澎湃,直呼痛快。《明朝那些事儿》叙述历史故事的表现力之强,在同类作品之中可谓独树一帜。史实的阐述与深层解读相结合是本书的点睛之笔,使得读者能够深刻理解人物的意图以及历史事件的重要意义,既还原了客观历史,又使历史故事生动有趣。
除了表现形式,《明朝那些事儿》所呈现的思想也是较为深刻,传统美德在书中脉脉流淌。成化年间,万贵妃意图杀害年幼的朱祐樘,万贵妃手下的宫女与太监于心不忍,共同隐瞒事实,朱祐樘才顺利活了下来,在充满阴暗斗争的后宫中上演了一段人性善良的佳话。作者极力从那些权力的争夺之中抽丝剥茧般分析每一个故事,展现人世间存在的善与美。
《明朝那些事儿》的文字给予了我们在阅读其他史书不同的震撼。历史上那些冷冰冰的名字都变得温暖起来。是啊,他们都曾是那般鲜活的生命,无论是两袖清风的于谦,还是那些寂寂无闻的宫女太监,他们都演绎着本心:要做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敢超脱于周围污浊环境的人。
我们阅读历史,不仅希望了解历史,更期待在了解历史的同时获得内心的触动、生命的启发。《明朝那些事儿》做到了,它让读者在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中汲取自身需要的精神养料。
泱泱华夏之美
□ 夏 杰
什么是美?每个人或许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它或抽象、或具象,或理性、或感性……人们对美的追寻和探索也从未停止。在《美的历程》中,著名哲学家李泽厚以一种体悟与思辨相结合的方式,在中西文化比较的视野下,展现了从史前文化到明清文艺思潮中国灿烂多彩的艺术境界与文化,让读者感受泱泱华夏之美。
作者以凝练的笔触,概括了历史悠久的中国美学的历史脉络:原始远古艺术的“龙飞凤舞”,殷周青铜器艺术的“狞厉的美”,先秦理性精神的“儒道互补”,楚辞、汉赋、汉画像石之“浪漫主义”,“人的觉醒”的魏晋风度,明清时期小说、戏曲由浪漫而感伤而现实之变迁……
华夏之美如同中国历史,绵延不断、源远流长。在书中,作者依照历史的顺序讲述中国古代“美的历程”,但并没有作出朝代的划分和区隔,而是从每一个朝代的兴盛艺术之美中看到前代的积累和对后代艺术发展方向的指引。在普通人看来,中国古代艺术有着分明的朝代划分,所以才会有唐诗、宋词、元曲。而李泽厚先生指出,宋词是词的巅峰发展时期,但唐朝的词也有着独到的风格和特色,清代的词在内容形式上趋于完备。这样一种“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不仅显示作者作为哲学家的客观睿智,也让我们感受到浑然一体的华夏之美。
华夏之美美在真情,美在它是人最本真的情感体现。“青铜饕餮”之所以美,是因为这些形象的雄壮线条和深沉的铸造刻饰体现了原始时代一种拙朴的美。
华夏之美美在俚俗,美在它源于人们千百年来的生活积累。读《美的历程》停留在表面上的诗书画词未免稍显浅薄。这些事物是美的普遍性存在,但我们或许忽略了这些美是如何带给人持续至今的感动和咏叹——它们都诞生于生活。当我们将这些美与其背后所蕴含的个人命运、族群繁衍、国家兴亡相联系时,会发现这些美深刻且动人。也许作者想通过此书告诉人们,要永远保持对生活、生命的探索和热忱,追寻美的足迹,获得美的感悟与启迪,“生活永远都不会抛弃如此深刻的感动,从古至今”。
回归现实的文艺创作,我们也能从这本书中获得一些启发,文艺作品何以打动人,给人以美的享受?我们要深深扎根中国千百年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扎根人民、紧随时代,脱离了群众的文艺只能孤芳自赏,更难有美可言。
书的最后一句写道:“俱往矣。然而,美的历程是指向未来的”,美的历程还在延续,美的长卷还在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