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晓生 过江帆
在省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精神科,有一位叫黄洋的年轻主治医生,小患者们都亲切地叫她“黄姐姐”。她每天与小患者们聊天,常常带着他们做各种心理游戏,就这样在不经意间将心理治疗融入到了孩子们的住院生活,驱散了长久笼罩在孩子们心里的阴霾,从此变得阳光起来。
“做一名好医生”这是黄洋的朴素职业信念。从医10年来,她主攻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的诊治,对他们的心理卫生问题展开干预,默默地守护着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治疗“心病”
2012年,黄洋从赣南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先后取得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资质,之后她选择到省精神卫生中心工作,做了一名“不太一样的医生”。
在省精神卫生中心儿少精神科,黄洋和同事们主要负责儿童青少年期的精神障碍的治疗和康复,包括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儿童期情绪障碍,以及精神发育迟滞与孤独谱系障碍伴发的精神障碍、抽动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情绪和行为问题等,探索“治疗——康复——预防”为一体的连续式服务机制。
“我们愿意陪这些孩子做游戏,在玩耍中取得他们的信任,帮助他们治愈心病。”黄洋说,除了药物治疗外,她还运用多种心理治疗方法,带领孩子们做团体心理游戏、体感训练、沙盘、绘画、手语舞……寓“治”于乐,治病又医心。
钻研医术
黄洋说,来医院治疗的孩子才十来岁,不能很好地表达精神疾病的症状,存在诊断难、用药难、沟通难等问题。对此,她探索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及多种康复治疗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综合治疗,全面恢复孩子们的社会功能。
“孩子得病了,整个家庭陷入了慌乱,这更不利于孩子的治疗和康复,会进入一种恶性循环。”黄洋提倡开展常规化的父母培训教育和家庭心理治疗,帮助父母完善教养方式,为患儿全面康复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针对患儿不同病情,她会定期开展青春期话题、社交技能训练、家庭治疗等活动,希望能帮助每一名患儿。
这些年,她参与多项GCP临床试验研究及省市级课题,发表了数篇核心期刊论文,积极开展儿少精神医学研究,成为“江西省心理卫生协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首届委员,曾获得2021年“赣水之滨”江西省青年医师病例比赛二等奖,并被多次评为“优秀医生”。
医者大爱
今年3月南昌突发新冠疫情后,省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病区实行封闭管理,黄洋主动请缨值守,2个月没有出医院的大门。封闭期间妈妈不在身边,孩子只能通过视频表达思念之情。“妈妈不用担心,我会照顾好自己”,每每听到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安慰她,她总是心有愧疚。
精神科很特殊,儿少科更特殊,不少住院患儿不肯配合治疗,甚至不肯吃饭喝水,黄洋很是心疼。有的患儿处在青春叛逆期,和父母关系比较紧张,黄洋会利用休息时间安抚患儿,开导父母;有的家长在孩子被查出患有精神疾病后,会特别焦虑,甚至出现过激行为,这时她总会轻声细语地耐心解释与安慰,赢得了家长的尊重。
除了在医院诊治患儿,黄洋还热心公益事业,经常到社区义诊,开展心理咨询;和同事们一起到幼儿园、中小学进行健康讲座,建立青少年健康档案并进行心理健康干预,守护孩子们的心灵“绿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