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至,烫皮香。8月22日,走进大余县池江镇豆生烫皮厂,只见整个小院都晒满了烫皮,有刚刚新鲜出炉的,也有已经晒干的,一股清新的烫皮蒜香味迎面扑来。
“烫皮属于天然绿色的客家小吃,具有口感香、酥、脆等特点,既可当零食,又可当主食。”厂长王豆生介绍道。烫皮是大余独具风味的客家特色美食,是家家户户逢年过节必备的美食之一。
“以前纯手工制作,一天只能加工制作40多斤大米,现在部分环节采用机械化制作,一天能加工制作1000多斤大米。”据王豆生介绍,烫皮制作工序繁琐,每个步骤都细致讲究,要选择优质的大米,浸泡五至六个小时,再用蒜、辣椒、槐米等辅料一起研磨成浆、蒸熟。随着烫皮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现在磨浆、蒸熟等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操作。
“经过锅炉蒸熟后的烫皮可以直接食用,但是要想保存得更久,就得晒干、炒熟。”王豆生说。晒场里,工人们忙着把蒸好的烫皮从传送带摆放到晒台上,在阳光的照射下,烫皮的水分逐渐蒸发。晒干之后的烫皮还是半成品,工人们还要进一步炒制加工,才能销售。
“刚出炉时,包上炒熟的腌菜、酸豆角、茄子等佐料,叫湿烫皮。晒干,用沙炒,叫炒烫皮;用油炸,叫炸烫皮;切成丝状,叫烫皮丝。”王豆生开玩笑说:“我们大余人可以说是从小吃到大,天天都吃不腻。”如今在大余,烫皮店遍布整个县城的大街小巷,烫皮的吃法也变得丰富多彩。
“烫皮要做得好吃,首先大米一定要选好,只有高品质的中稻米,才能做出最佳的烫皮口感……现在烫皮丝一袋26元,烫皮骨每斤7元,炒烫皮一袋13元。”王豆生说。依靠烫皮加工制作技艺,王豆生一年能挣8万多元。通过电商及网络平台等销售渠道,王豆生的烫皮远销广东、湖南、上海等地。
小烫皮,大产业。近年来,大余县通过推广标准化生产,引导烫皮产业向规范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培育壮大烫皮龙头企业30多家,带动1500多家专业户从事烫皮产业,全县烫皮年生产总值约7000万元。产品荣获“全国海峡客家烹饪大赛特金奖”“中国地域十大名小吃”等,畅销全国各地。(叶功富 朱丹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