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乘势而上 勇攀新时代职教“高峰”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高质量推进国家“双高计划”建设纪实
“华为云”鲲鹏人才培养合作签约仪式
意气风发的学子
欢呼毕业
学生参加华为全国大学生ICT大赛江西省赛
学生上工程测量课
鲲鹏产业学院授牌仪式

  从首批入选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到成功入围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单位(简称“双高计划”),“国家队”方阵始终活跃着江西财经职业学院砥砺前行、奋勇争先的身影。日前,学校再传捷报,在202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荣获高职组“会计技能”赛项团体一等奖,为该校国家“双高计划”会计专业群建设写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锐始者必图其终,成功者先计于始。作为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江西财经职业学院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是如此铿锵有力。聚焦聚力,学校敏锐地捕捉经济发展新风向,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抢占“智”高点,竞逐新赛道,强化学科建设,优化学科系统,再造专业优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攀登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高峰”。

  “双高”驱动

  “鲲鹏”展翅正当时

  人才培养无缝对接。

  “在后面再加一个代码,排除相等的情况……”这是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大二学生按照全日制模式进入鲲鹏产业学院,接受信息技术产业相关知识学习的场景。

  鲲鹏产业学院位于九江市鄱阳湖生态科技城,由江西财经职业学院联合鄱阳湖生态科技城和华为公司合作共建,首批500名新生于2021年9月开学,重点培养网络技术、软件技术、信息安全、云计算、大数据和电商技术等专业人才。

  与以往的办学相比,江西财经职业学院鲲鹏产业学院有三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充分尊重学生意愿,学员入训前可根据个人专业基础、兴趣爱好和就业意愿重新选择专业学习方向;二是采取企业真实项目驱动式教学,每个学生参与项目,充分体现学生主体身份,师生之间互动频繁,课堂气氛生动活泼;三是“课证赛岗”深度融合,将华为职业资格认证证书、华为全国大学生ICT大赛和企业相关岗位需求等融入课堂教学。鲲鹏产业学院办学带来了五大可喜变化,即培养目标更加明晰、教学内容更加新颖、学习方式更加丰富、考核方式更加灵活、就业途径更加畅通。通过鲲鹏产业学院这个深度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平台,江西财经职业学院6名专业教师获得华为认证讲师资格,340多名学生获得华为各级职业资格认证,多名学生获得全国、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华为全国大学生ICT大赛奖项。通过与华为公司共同搭建的人才双选平台,大批毕业生实现了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从根本上解决了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脱节的问题,杜绝了学生上课玩手机、玩游戏的现象,将学生拉回到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正常轨道,真正实现了“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鲲鹏产业学院的成立,开创了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党委书记、校长刘彪文如此评价这一全新模式和体系的价值。鲲鹏产业学院的精髓就在于让学校与企业、课堂与产业、学生与工人无缝对接,真正实现了人才培养的市场导向、产业导向。

  集群发展 “数字基因”放异彩

  专业集群创新发展。

  2020年,江西财经职业学院会计第二学院正式更名为数字经济学院,建设方向也从“业财一体化、业务财务相融合”,转向“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为主线、以数字化应用为侧重”。学院以对传统会计专业改造升级为主体,将原有教研室进行重组,形成“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数字化运营管理”“业财数值化融合”“大数据统计与分析”四个大数据相关专业群,围绕大数据环境深入探索专业建设方向,建立配套的课程体系。与此同时,学院牢牢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时代机遇,围绕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数据价值化,着力构建数字化技术应用课程体系,着力培育产业新赛道,着力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完善数字经济教学环境,争取在三年建设期内实现学院的整体转型。

  在调整学科方向和构架的同时,学校成立数字产业学院,通过“校企共建”“校企合作”向外发展,推动学院发展与区域“产业数字化”发展高效协同。数字经济学院与深圳怡亚通供应链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数字经济学院怡亚通产业学院,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聚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开展个性化课程资源建设,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共同推进专业资源库和精品课建设;共建智能实训中心,打造高水平实训基地,探索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实现教学流程与产业过程相对接;共同打造创新“双师”教师队伍,构建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推动“三教”改革模式的创新;共建师资研修中心,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实现研发成果转化,提供行业实务高端研修及教学专项培训,实现社会服务功能;共同深入开展“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项目,落实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提升证书的社会认可度和竞争力。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以“数字基因+”赋能专业群建设,围绕数字经济时代对人才的新需求、新要求,聚焦数字化、智能化新业态,推进会计类专业“精益求精”、经济贸易类专业“通江达海”、文化旅游类专业“上山下乡”,驱动各专业转型升级。

  提质赋能

  “云上财院”立标杆

  智慧赋能提质增效。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长大了”,形成九江校本部、南昌校区、九江八里湖新校区(在建)三个校区新构架;同时,上线“云上财院”,依托网络全连接、人工智能,整合优质教育资源,赋能教师、赋能学生、赋能学校、赋能教育治理,实现教育环境智能化、教育智能可视化、教育过程精准化、教育配置均衡化、教育决策科学化,实现对教育整体的主动感知、态势预测、自治与自我进化,一个虚实结合的未来学校正在形成。

  刘彪文介绍道:“我们的目标,就是面向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发挥‘信息技术+’治理的底层逻辑作用,建成一个强大的‘教育智能体’,赋予现代教育一个最强‘教育大脑’,建立创新人才贯通式培养模型,打造职教信息化标杆学校新示范。”

  现在,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已建成网上办事服务大厅、智慧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全媒体信息管理平台等,将校园业务全过程接入“云上财院”生态圈;建成复合型智慧录播系统、智慧学术交流中心、VR/AR/MR实训室等,开设网络课堂1000多门,助力“三教”改革;整合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数据,搭建学校内部质量保证管理与监测系统、大数据分析与决策预警系统、大数据平台和智学堂平台,探索实现人才培养、内部治理的精准评价、预警、反馈;建成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5门,位居全省前列。学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江西省提质培优行动计划“遴选信息化标杆学校”任务牵头单位,入选教育部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1项。

  产教融合 “美美与共”再升级

  产教融合深度推进。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江西财经职业学院构建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四维主体的价值共生系统,进一步破解产教融合“低活力”难题。

  学校与阿里巴巴(中国)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建设“客户体验人才孵化基地”,对接市场营销、网络营销等专业教学内容,引入阿里巴巴智能工作平台X-SPACE,建立全真实习实训实践环境,并通过阿里沉淀多年的职业技能、行业知识等体系化培训输出,帮助基地学生迅速融入新零售领域,熟悉数字化互动场景,累积职业进阶技能。基地运营以来,入选学生职业技能得到实践检验,80人获阿里巴巴客户体验官一段证书,5人获客户体验运营官证书;2020年和2021年“双十一”期间,获优秀班组1名(全国2名)、全国带货王12名(全国20名)、全国售后王10名(全国20名),以及优秀管理之星、效能达人、销售冠军、全能王者、品质标兵等多项荣誉。学校荣获阿里巴巴“2020年度协同育人奖”以及2020年和2021年连续两个年度“最佳校企合作奖”。

  学校与沃尔玛(江西)百货有限公司共建“星零售”产业学院,对接连锁经营与管理等专业建设,共同描绘学校与企业“美美与共”的产教融合生动图景。运行两年来,“星零售”产业学院累计培养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学生85名,4人在全国高职院校“数字营销——新零售”技能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荣获二等奖,6人获得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特等奖,46名学员获得沃尔玛认证的职业能力进阶证书。

  学校将浙江午阳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在一起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企业引进校园,开展深度融合、互补共享,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同时,学校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建立形成政行企校“1+1+N”(一会一集团N学院)产教融合育人共同体。“一会”即成立校友总会和北京、浙江、广东等各地分会,充分挖掘校友资源,延伸建成义乌电商等实习就业创业基地、贵溪陈野职业培训学校等招生工作站;“一集团”即以牵头组建的江西财经职教集团为平台,创新实体化运作模式,入选全国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N学院”即各学院全面实施“一院一县一企”工程,开展现代学徒制、订单式人才培养。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建校62年的江西财经职业学院作为职教综合改革的先行者、探路者,正以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为契机,凝心聚力,奋力拼搏,朝着建设全国知名、省内一流的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奋进!

  杜程霖/文 (图片由江西财经职业学院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高质量推进国家“双高计划”建设纪实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赣”出新答卷之教育锐变
   第05版:视线
   第06版:政文
   第07版:经济
   第08版:金融
   第09版:民生
   第10版:学与思
   第11版:三农
   第12版:资讯
乘势而上 勇攀新时代职教“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