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菜地里的欢笑声

老师在指导学生摘菜。 本报记者 徐黎明摄

  邵德初 本报记者 徐黎明

  编者按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是一切幸福的源泉。根据教育部印发的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从今秋开学起,劳动课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这有利于培养更加健全、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人才。目前,一些学校已经在劳动教育课程设置、劳动教育实施途径、劳动观念及习惯的培养上做出了诸多探索,让学生从小养成知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习惯。新学期已经开始,丰富多彩的劳动课正在向同学们招手。劳动课怎么设置?怎么上?教什么?本报记者走进各所学校,探寻他们的好经验、好做法,为各地、各学校更好地开展劳动课,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供借鉴。今天起,本报推出“我们的劳动课”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这一片吴雅萱拔,这一片吴祈霖拔……你们要拔干净,最后我要查看评比哦。”9月2日,德兴市花桥镇中心小学把课堂搬到菜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教育课,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

  当天下午,该校三年级二班的学生和老师来到花桥镇敬老院,该院有菜地3亩,种了辣椒、茄子、韭菜、红薯、空心菜等10多种瓜果蔬菜。带班老师廖淑菲做了一番简单介绍后,学生们一个个不亦乐乎地忙了起来,有的拔草,有的采摘蔬菜,有的为菜浇水。

  “不要当头淋,从根部适当浇一点就可以了。这样既节约了水,效果还更好。”花桥镇敬老院院长黄以芳是个种菜老把式,他为学生们示范讲解浇水的步骤和技巧。同学们认真地听着、模仿着。

  “这是大蒜种子,这是茄子种子,大家可以掀开薄膜闻一闻,观察一下正在出土的幼苗。”忙完了那头,黄以芳又来到播种田块,带领学生识别各类农作物种子。

  “真的很神奇!瓜果蔬菜长成后的形状各不相同,却都源于一颗颗小种子。”学生陈萍萍了解种苗的生长习性后,禁不住感叹。

  另一批被安排拔草的同学刚走进菜地,有的找到大片青草一通乱扯;有的不知所措,瞪大眼睛看着别人拔草……现场,老师当即给学生们讲拔草要领:要蹲着拔,一点一点地往前推进,拔干净了,再往前。老师给学生们定工定量,通过实践,让他们了解农民种地的艰辛,感受“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

  “红薯是树上结的还是地里挖的?”“小麦和韭菜有哪些区别?”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探索农作物生长的秘密,同学们的好奇心上来了,叽叽喳喳问个不停,黄以芳和老师们耐心地一一解释,欢笑声在菜园里此起彼伏。

  拔草、浇水、摘辣椒、摘空心菜……短短一个多小时,同学们沉浸其中。学生吴祈说,劳动虽然有点累,但学到了不少知识,体会到一饭一蔬来之不易。

  带班老师廖淑菲告诉记者,带着同学们到菜地进行现场教学,让他们在劳动中收获快乐,积累了生活常识,提升了动手能力和劳动感悟。

  新学期伊始,德兴市多所中小学把清洁卫生、农业生产劳动、公益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劳动实践教育作为开学第一课,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良好的劳动品质以及简单的劳动技能。花桥镇中心小学把劳动课当成必修课,除了校内开辟劳动教育场地,还在校外选定劳动基地,有计划地分两批组织全校师生开展劳动课。

  “很多学生对农业常识不了解,劳动教育可以更好地让他们知道农作物知识,了解农民的艰辛。”该校副校长余冬香介绍,学校设置的劳动课和日常生活相结合,包括生产劳动、生活劳动、志愿服务等,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获得正确的劳动观。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天下
   第05版:领航中国
   第06版:政文
   第07版:经济
   第08版:映像
   第09版:民生
   第10版:学与思
   第11版:教育
   第12版:产经
抚州打造“童心港湾”守护留守儿童
菜地里的欢笑声
乡村学校获赠46台空调
互助引水为农田“解渴”
图片新闻
排查全覆盖 防患于未“燃”
藕虾混养“钱”景好
上犹人工增雨抗旱保收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引来“抗旱水” 收成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