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雪军 李 芳
95年前,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红旗漫卷、星火燎原。
从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爆发到三湾改编,短短20天时间,毛泽东从失败中迅速理清头绪,改变计划,转而向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山区寻求立足点,将党支部建在连上。随后,部队进入井冈山地区,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伟大探索。
在秋收起义95周年之际,记者重走秋收起义之路,重温那段艰苦卓绝的战斗岁月,感受革命先辈信仰的力量,传承红色基因,见证老区新貌。
党的领导,凝聚伟力
1927年,中共中央“八七会议”决定发动秋收起义。当讨论到秋收起义打什么旗帜的问题时,毛泽东指出:“国民党的这块招牌已经无用,在秋收起义中要鲜明打出共产党的旗帜。”
1927年9月初的一天,修水县城的商会会馆里,灯一夜未熄。经过反复讨论修改,终于设计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旗样式:旗幅为红色,象征革命;中央为白色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五角星内嵌交叉的镰刀锤头,表示工农大众紧密团结;旗左侧的白布上竖写“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
风雷动,旌旗奋。从此,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鲜红旗帜立起来了。
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为掩护部队撤退,在芦溪不幸中弹牺牲,时年22岁;修水籍烈士余经邦,为了革命需要,不惜用硫酸点在自己脸上,毁容闹革命;为秋收起义队伍上井冈山做向导的莲花县委书记刘仁堪,临刑前,舌头被敌人割下,血流满地,他用脚蘸鲜血书写“革命成功万岁”六个大字……在旗帜的感召下,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矢志不渝,用自己的鲜血与生命,守护这面旗帜,毕生追随这面旗帜。
1927年9月29日至10月3日,毛泽东在永新县三湾村领导了著名的“三湾改编”。在三湾村枫树坪,毛泽东向队伍宣布:部队缩编为一个团,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和党代表制度,党支部建在连上,班、排设党小组,连以上设党代表,团、营建立党委……
一批优秀共产党员被派到连队担任党代表,他们以身作则,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整顿军纪,迅速扫清旧军队中的不良积习。从此,工农武装成了坚定跟党走的队伍,旧式军人成了有理想信念的革命军人。人还是那群人,枪还是那些枪,因为有了共产党,队伍有了新的模样。
卢德铭牺牲后,部队不知路在何方,莲花县高滩村的共产党员王佐将毛泽东引进了莲花。在高滩村的“王佐支部”陈列室里,陈列着该村党支部召开的20次会议记录,其标准规范的组织生活堪称“三会一课”雏形范本,被誉为井冈山斗争时期组织生活标准化规范化的典范;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内,陈列着永新县泥金乡党支部的会议记录本,记载了支部讨论如何发展党的组织、严明党的纪律、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等问题……党的组织扎根基层,成为党领导基层工作、凝聚基层力量、带领基层群众的坚强战斗堡垒。
实事求是,敢闯新路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从破坏粤汉铁路北段开始,部队分别从修水、安源、铜鼓等地出发,准备会攻长沙。但因敌人力量过于强大,加上武装斗争经验不足,未能实现攻打长沙的目标,部队损失惨重。当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抵达湘赣交界的罗霄山脉时,只剩下千余人。
中国革命,路在何方?
在部队驻扎铜鼓排埠万寿宫的三天两夜里,毛泽东对部队的去向进行了深度思索,随后当机立断,通知各部队前往浏阳文家市集结。
在文家市召开的前委扩大会议上,是继续攻打长沙还是实施战略转移,前委会发生了激烈争论。当时,起义部队面对的是几十倍于己的敌人,敌强我弱,再次攻打长沙,无异于以卵击石。没有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精神和勇气,就无法冲破障碍。毛泽东审时度势,果断提出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
会后,毛泽东率领部队开始了向罗霄山脉中段莽莽大山的伟大进军。中国革命的航船终于驶入属于自己的航道——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全国胜利的正确道路。
这是马克思主义书本上没有、前无古人的道路设想,这是革命航船从暗夜驶向朝日的新路探索。
95年过去了,记者沿罗霄山脉中段采访,从修水到铜鼓、从莲花到永新,处处可见山清水秀,人们脸上挂着富足的笑容;全域旅游、现代农业、红色研学、机械制造、智能制造……革命老区活力四射,呈现着各具特色的创新发展路径,构建起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壮美画卷。
人民至上,依靠群众
一条道路的成功,要靠真理的指引,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
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的众多文物中,有一口老百姓家中常见的米缸,每当介绍到这件文物,讲解员就会给游客讲述一个米缸里“长”出棉絮的故事。
芦溪战斗后,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辗转来到莲花县甘家村,村民不知道来的是什么部队,纷纷躲了起来。进村后为了解决吃饭问题,部队吃了老乡家的半缸米。毛泽东知道后,批评了炊事班长并责令部队照价赔偿。由于没有那么多银元,部队就留下了一封道歉信,并把一床棉絮卷好放在米缸里,用来抵米钱。不久,这件事在全村传开了,村民都说工农革命军好。
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里,这只是一件小事,但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清晰表明,工农革命军已经非常清楚自己究竟为谁革命、应该维护谁的利益,共产党人的初心是什么?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担负着解救劳苦大众,使他们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使命。正是因为认识到这点,这支部队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也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
井冈山茨坪西南面的荆竹山下,横卧着一块被载入军史的“雷打石”。1927年10月,秋收起义部队在上井冈山途中遭到地主武装袭击。突出重围的战士们又累又饿,经过一块红薯地时,大家一拥而上,拔出红薯擦一擦泥巴就往嘴里塞。
“我们就要到井冈山了,大家一定要和山上的群众搞好关系。没有群众的支持,我们难以立足,也难以开展工作。”10月24日,毛泽东站在“雷打石”上,向部队宣布了“三项纪律”: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第三,打土豪要归公。
那时,井冈山地区还有一首广为流传的歌谣:“红军纪律真严明,行动听命令;爱护老百姓,到处受欢迎;遇事问群众,买卖讲公平;群众的利益,不损半毫分。”铁的纪律彰显为民情怀,一曲歌谣唱出了民心所向。
党心连民心,齐力能断金。在秋收起义发生地和部队战斗过的地方,这样的故事在不断发生。
在莲花,甘祖昌、龚全珍的事迹广为人知。他们一位积极投身家乡建设,改变了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被誉为“一心为民的农民将军”;一位扎根山村教育事业,捐资助学,爱心奉献,被誉为“永葆本色的将军夫人”。数十年来,他们心系群众、艰苦奋斗的好传统好作风彰显着共产党人的风采。
在修水,“90后”扶贫伉俪吴应谱、樊贞子将生命永远定格在扶贫路上,用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忠诚与担当……
无论是革命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无论是面对洪水地震等大灾大难,还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无数共产党员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斗志,栉风沐雨、披荆斩棘,克服种种困难、跨越重重关卡,始终践行人民至上,和人民群众一道拼搏奋斗,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