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芳 实习生 杨艺萍
在南昌市第十七中学西藏部学生宿舍楼旁,有两间不起眼的值班室,里面住着学校藏族孩子最亲的“次多阿爸”“泽桑阿妈”。
十多年前,次仁多吉、泽桑卓玛夫妇跨越山海,从西藏来到南昌担任藏语文教师,全身心投入民族教育事业,以爱育爱,为藏族学生成长深情耕耘、无私奉献。
时间回到2004年,次仁多吉被西藏自治区教育厅选派到南昌市第十七中学担任藏语文教师。2006年次仁多吉工作期满返藏。妻子泽桑卓玛发现,回到西藏的次仁多吉几乎每天都要谈起南昌的人和事,兴高采烈后又怅然若失。几番长谈后,泽桑卓玛决心带上刚满3岁的女儿,随丈夫一起回到那片他割舍不下的红土地。
重教学、爱学生,严慈相济。由于工作出色,夫妻俩相继担任了6个班的班主任,深受学校、家长、学生多方认可。为完善西藏班德育体系,他们不遗余力地协助学校总结课程建设经验。在他们的大力支持下,课题《多元一体、汉藏融合、家国认同:南昌十七中35年西藏班教育经验》获江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为办好民族教育,夫妻俩还经常邀请学校的汉族老师来家里做客。在他们的小客厅里,总能看到这样和谐的一幕:汉藏老师一起唱藏歌、学藏语、品尝青稞酒,真诚交流各自对民族教育的理解,愉快探讨对学生的教育问题。
了解西藏学生成长的自然和文化环境,有助于办好内地西藏班教育。作为西藏援教教师,夫妻俩肩负着众多使命,其中之一就是到藏区农牧民家庭家访。一次,泽桑卓玛身体不适,可她忍着病痛陪同事走进西藏林芝、山南、日喀则等地区的大山深处。家访的路比想象中的更难走,深山中没有信号,不时下起小雨,大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只能相互搀扶着在泥泞的道路上走走停停。牧区家长看到老师们来家访,热情地送上了哈达和酥油茶。牧区家长不会汉语,老师们问一句,泽桑卓玛就翻译一句。临别前,一名家长抱着她热泪盈眶:“感谢,我们以为老师会去条件好的地方,这里的路太难走了。”
对于生病或困难家庭的孩子,夫妻俩总是悄悄贴补他们。有一次,一名叫曲珍的学生患了眼疾需要手术,医疗费是笔不小的负担。夫妻俩不仅把曲珍的家长接到自己家住,还为曲珍订鲜奶、煮鸡蛋、煲营养汤。曲珍要喝中药调理,他们每周去医院抓药带回家煎煮;家长吃不惯南昌的食物,他们下厨做藏餐。曲珍出院了,夫妻俩又和老师们一起凑齐曲珍家长回家的路费。曲珍妈妈握着他们的手,哭着说:“谢谢老师,我会每天向上天祈祷你们平安。”
次仁多吉、泽桑卓玛夫妇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民族教育工作的责任与担当。“我们要画好民族教育的同心圆。创办内地西藏班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人才。这不仅是解决知识上的问题,还是在培育民族团结的种子。”对于自己热爱的工作,次仁多吉这样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