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平凡 黄绍舒 曾雅静
把思政课堂搬进革命旧址、把文化舞台搭在乡野村落、把科普宣讲送入山间地头……为讲好用好新时代“大思政课”,近年来,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 “大平台”,不断开拓“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广阔天地。学院青年学子在思政课教师、专业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聆听老党员讲述峥嵘历史,为群众送去文明新风,为村民解忧纾困,以赤子之心丈量祖国大地,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善用历史宝藏
打造红色育人阵地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是讲好“大思政课”的丰厚资源。学院充分利用江西省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党史故事、典型人物,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史学习实践活动,让党史学习教育成为立德树人的不竭资源,引导学生在倾听历史回响中,砥砺初心使命,汲取奋进力量。
在抚州崇仁县古塘党支部旧址,学院“筑心乡”实践队穿过20道五星门,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从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风雨兼程、砥砺前行的发展历程;在吉安潞田村衷家祠堂,“映山红”实践队队员聆听潞田战士的英雄事迹,敬佩中提振精神;在南昌安义县鼎湖镇,“星火”乡村振兴团拜访老党员彭海珍、沙照福,信仰的种子在交流中悄然种下。
“行走在红色热土上,我触摸到了江西敢为人先的精神底色。我们要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立志长成参天大树,争做新时代栋梁之材。”学院2020级大专公路8班的程佳豪说道。
善用专业技能
打造产业育人阵地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担当。学院将专业实践融入区域发展,创新开展实践育人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引领青年学生扎根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在实践中增信心、悟红心、践初心。
“如何挑选新产业引进农村?”“村集体及村民的经济收入怎么样?”学院师生深入江西农村,亲身体验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新面貌。在吉安潞田村红豆杉养生谷,“映山红”实践队切身体验一线采茶、生产的乐趣;在上饶余干县九龙乡,“乡村振兴”团参观光伏产业、乡村旅游、生态种植等新农村产业;在崇仁现代农业示范园,“筑心乡”实践队学习荔枝树、茄子、香瓜等果蔬种植技术,了解崇仁麻鸡养殖技术;在井冈山塘南村田间,“初心向阳”实践队架起直播设备,推广蜂蜜、香菇、麻花、芦笋粉等农副产品。2020年,学院学生荣获人民优选“金牌带货官”称号。
思政课的魅力,在于课堂上“畅饮真理”的酣畅,也在于眼中有光望远方、脚下沾泥扎基层的知行合一。一次次理论与实践的磨合,丰盈着青年学子的价值体系,让信仰在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善用关爱之心
打造文明育人阵地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以“大思政课”建设为牵引,让思政课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充分互动、与时代同频共振,变成生动的、鲜活的、有温度的教育。学院与井冈山塘南村结对共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整合阵地、下沉资源、共建共享,让德育之花结出丰硕的果实,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土固基。
“乡村振兴”团队员来到上饶九龙镇敬老院,帮敬老院收拾院落、清理垃圾,用家乡话与老人话家常,给老人唱黄梅戏和红歌,为养老院平静的生活注入青春活力。得知许多老人年近古稀却从未拥有一张自己的照片,队员们拿出拍立得相机,为老人拍摄生活照。看着影像在胶片上慢慢浮现,老人们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敬老院的和谐场景,只是学院文明实践活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学院青年学子奉献的身影遍及赣鄱大地,他们走进井冈山塘南村“童心港湾”,带领留守儿童诵读红色经典故事;他们走访社区老年群体,帮助老年人熟练使用防疫二维码;他们来到潦河沿岸,开展水位线预警巡逻并拾捡垃圾……“在农村,我们常常会被老人拉住,问许多问题;也会被家长邀请,给小朋友辅导作业。”学院青马工程实践队优秀代表赖荣斌分享道,“对我们来说,选择下乡,是因为农村需要我们;选择奉献,是因为社会需要我们。”
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沉淀真情。今年暑期,学院各实践队走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0个,举办相关讲座10场,印发宣传资料3500份,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1个,开展电商直播带货3场,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5份,制作视频等文化产品8个,影响覆盖人数超2000余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的新时代青年作为与担当。
新时代旗帜高扬,新征程风正帆悬。学院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凝聚众智、久久为功,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持续加强“大思政课”实践育人工作,汇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磅礴力量,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图片由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