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后备人才培养,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统筹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工作,不断为思政课教师队伍输送高水平人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的特殊学科,从开始设立就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致力于培养“在马信马、在马言马、学马用马”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和新时代实践者。
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获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007年开始博士生招生培养,2009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1年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生培养之初,学院博士学位教师占比不足50%,教授职称教师占比不足15%、学科点指导老师年龄结构偏大,学科背景、学缘结构高度同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方向青黄不接、师资短缺,学院师资力量总体不强;录取考生60%都是非大法学类专业,毕业院校80%都是非“双一流”院校,生源质量总体不高;学科所在学校是省属地方高校,在中部地区办学,地方财力有限,学科建设经费缺乏,区位优势明显不足。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正视地方高校师资力量、生源质量和区位优势的不足,坚持扎根红土地办学不动摇,自强不息,奋发有为,不断探索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新路径。
正思想抓党建,用红色文化滋养博士生的政治素质,解决博士生政治素养不高与学科特殊要求的差距。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定的学科性质决定了树立和坚守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政治素养,而一些人考博、读博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不是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而是图简单、谋便利、求速度、走捷径,缺乏应有的的学科自觉和使命担当。江西师范大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培养中进行了如下探索:第一,加强专业思政,从学科地位、国家急需、青年担当引导博士生牢固树立做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鸿皓之志,做到“在马、研马、信马、用马”,清除读博“换个工作”“镀个金”“拿个学位”等消极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培养中坚定理想信念。第二,不定期组织博士研究生赴井冈山、瑞金、于都等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调研走访,强化博士生对国情、省情的了解,用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激励青年学子成长,鼓励他们传承红色基因,勇担时代重任。第三,加强党支部建设,选配德艺双馨的博导任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强化日常管理和服务,加强入党教育,鼓励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同学全部向党组织靠拢,将研究生党支部打造成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
重过程严考核,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青马工程”)提升专业能力,解决生源质量总体不好与高规格培养目标的矛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应是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者、研究者、践行者和传播者,要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真信笃行。但马克思主义理论2018年才新设为本科专业,本硕博一体化专业培养体系尚未形成,而且地方高校博士招生受限于地理位置、学科平台、地方财力、区位交通等条件,无法竞争优质生源。江西师范大学品牌化设计并系统化实施“青马工程”,科学设计活动内容,严格人才培养过程管理。第一,回归经典,培养理论思维。引导学生读原著学原文,从第一届博士生培养开始,就用学科建设经费免费为全体博士生配齐经典著作,教师导学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引导学生读深读透,中期进行原著学习考试,以考促学,夯实理论基础。第二,聚焦前沿,推动思维创新。分专题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前沿”等课程,创新教学组织形工,通过分组讨论、主题研讨、辩论发言、撰写报告等形式,帮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激发学术活力。第三,强化训练,重视方法掌握。开设“青马课题”,资助支持博士生展开学术研究;开设“青马论坛”,博士生主持主讲,分享探讨学术前沿问题;开办“青马读书会”,师生共读经典名篇;开办《青马学刊》,发表博士生高水平学术习作。第四,扩大交流,拓展学术视野。定期举办学术讲座,邀请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名家大家到院讲学;每年至少承办一次全国性学术会议,会议中通常专设博士生学术论坛,搭建博士生与国内专家学者的交流平台;同时全额资助差旅费,鼓励博士生“以文与会”参与国内学术会议做报告交流,让同学们在学术交流中拓展学术视野。第五,严肃过程,严格培养标准。博士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为硕士研究生同学做学术报告,必须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必须发表2篇CSSCI期刊论文,博士学位论文必须通过5位外评专家的盲审,以结果导向倒逼博士生学术能力和学术水平的提升。
聚众力借外力,用导师组制改良单一导师制,解决单一导师制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问题。传统的导师制全程导师单独指导,导师个人的知识结构、研究专长、兴趣领域、时间精力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往往导师给的不需要,学生要的又给不了,影响了博士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江西师范大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培养中进行了如下探索:第一,按研究方向设置导师组。将单一导师制的“个人指导”改变为导师组制的“集体领导+个别辅导”,学生有固定的指导教师,但不再拘泥于一个固定的老师,导师组成员均是学生的指导教师,落实导师组培养责任,导师组全程参与所在方向全部博士生的论文选题、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工作。第二,配备第二导师。遴选科研基础好的青年教授和博士担任第二导师,协助进行博士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和培养指导工作,并且在知识能力、学科背景、学缘结构上进行协同匹配,发挥第一导师和第二导师协同指导合力。第三,邀请校外导师参与博士培养指导。根据博士生研究兴趣和需要,在校外遴选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的一流学者专家,帮助学生拓展校外学术人脉,了解外校学术动态最新进展。第四,实施导师指导能力提升计划。全体博导必须参加学校和学科组织的培训学习、交流访问,新晋博导必须先培训再上岗,学院分批次组织博士生导师参加“中国、俄罗斯、中东欧国家发展战略论坛”系列国际研讨会和国内高端学术会议,拓展国际视野,提升指导能力。
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十五年如一日,在博士研究生培养上精耕细作,共培养207名博士生。培养的博士思想素质高,1人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人获评江西青年五四奖章,140名博士扎根江西成为“顶得上、立得住、留得下”的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其中6名博士成长为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培养的博士业务能力强,培养的博士中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7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6项,江西省社科基金项目和“江西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理论研究创新工程”项目88项,获评江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6篇,获评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项。2018年1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第六次会议在学校召开,与会专家肯定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举措系统”“工作扎实”“过程规范”“成效显著”,开创了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研究生培养“第一等的工作”。(祝黄河 王 员 汤舒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