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8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校荣誉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张中华

  高校荣誉学院是高校开展荣誉教育的重要载体,是为满足优秀本科学生的独特学习需求而采取的通行做法,是在高校内部设立的独立实施独特本科教育的二级学院,并拥有独立的行政部门和教学管理工作者。拔尖创新人才是基于国际化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需要高等人才具有国际化视野、卓越领导力和高远学术志向,包括过硬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强烈的创新精神与社会责任感,尤其是解决重大挑战性问题的思维。荣誉课程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造就更多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使命。目前,中国高校荣誉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内容、过程和保障环节等方面进行改进,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水平。

  精准定位标准 重塑培养目标

  信息技术驱动社会迅速发展,社会对于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提出新要求,即在知识与能力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思维与能力的复合。高校荣誉学院应将创新型与复合型作为拔尖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出发点,完善选拔方法,综合考查学生核心价值观、学习成绩、科研成果、论文写作、导师面试和推荐等情况,制订选拔方案。基于此,荣誉学院应在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中明确创新型和复合型的区别。其中创新型侧重培养人才创新精神、意识和能力等,发掘并培养人才新思想、方法和观点等;复合型侧重培养人才在某一方面的突出能力,同时要求他们综合能力也具备一定水平,能应对跨领域、跨文化等整合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显然,荣誉学院还应对拔尖人才进行分类,细分培养目标,完善定位标准。荣誉学院可以初步将标准概括为创新能力、跨学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五大类,要求拔尖创新人才秉持开放性创新实践精神提出新理论,运用多元化知识结构进行跨文化交流,对交流中和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并提出解决方案。最重要的是,拔尖创新人才应具备时刻保持更新知识、技能等的探求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不断完善自身人格,养成协调合作的良好习惯。

  规范设置专业 升级培养内容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拔尖创新文化语境下,高校荣誉学院需要深刻认识其对人才培养的引领作用,针对性增加新颖的教学案例,重视拔尖人才自身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和发展。开发高水平、高质量的课程是荣誉教育的重要任务。学校须着重培养学生宽厚的基础知识、高度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价值判断与独立思考能力,强化他们的基础知识和创造力以及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拔尖创新人才往往具有超前思维和能力,以及更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高校荣誉学院应牢牢把握这一优势,尽可能延展学生的个性优势,将传统思政教育贯穿于不同专业的拔尖创新人才教育过程中,帮助他们提高创新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保拔尖创新人才在瞄定学科发展前沿和国家发展需求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正确的立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特气质和专业文化。荣誉学院应及时完善专业设置内容,形成精神和文化对专业知识的浸润模式,即通识类和实践类专业相结合,不断激发拔尖创新人才学习的内在动力。

  科学完善教学 创新培养机制

  高校荣誉学院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应发挥独立主体优势,深化人才管理模式和课程教学融合实践及创新。人才管理方面,荣誉学院应更加强调拔尖创新人才的思维能力,促进培养工作国际化。学院应设计和改进教学方式,能够让拔尖创新人才主动参与科研项目和思维升级,从教师和学生主体双向出发完善培养机制。为此,荣誉学院应强化对各科教师的培训,发挥教师创新思维,调整人才培养教学方案,在教学准备和实施阶段与学生沟通,切实了解学生学习需求、难点和疑点,尤其要听取他们对专业发展和自我发展的认识,确保教学设计和活动更加符合拔尖创新人才个性化特征。荣誉学院应注重导师制的实施,让学生享有选择与自己学习需求契合且在专业领域有科研成就教师的权力,为师生互动创设充足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各种拔尖创新型赛事、活动、国际化文化拓展项目等,搭建人才交流和提升平台。

  优化支撑服务 保障培养效果

  高校荣誉学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应以人才培养为支点,加强与政府、学术组织、企业、其他社会机构之间的资源、信息等交换,优化外部环境,提供支撑服务。荣誉学院应主动与政府管理部门沟通,制订自上而下的资源配置方案,确保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投入保障。不同地区的荣誉学院可以秉持区域化发展原则,与社区或本地企业合作,提升社会各界对人才培养效果的认同,为其进行科研、实验等提供便利,打造特色化育人模式,为人才全面发展创设优良条件。荣誉学院可不定期邀请相关专家参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环节,并为学生提供科研项目、科研性专业实习岗位,以及合适的学习交流机会,形成循序渐进的科研训练体系。在此基础上,高校荣誉学院应针对不同主体不断规范相应制度,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的特殊性,形成联动、协同的外部合作网络,逐步汇集有利的社会资源,形成围绕高校搭建的国家、企业和社会互补的人才培养服务体系。

  (作者系桂林理工大学教务处讲师)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天下
   第04版:“赣”出新答卷
   第05版:“赣”出新答卷
   第06版:梦天实验舱成功发射特别报道
   第07版:综合
   第08版:教育
   第09版:民生
   第10版:健康
   第11版:资讯
   第12版:财贸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集中“晒课” 精准思政
新文科经济大讲堂开讲
获评省教育评价改革优秀案例
快乐足球助力“双减”落地
心理健康教育 护航学子成长
家校社携手共育好少年
两所“公参民”学校顺利转型
高校荣誉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