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社区)干部处在基层工作第一线,是党在基层的“代言人”、社会治理的“领路人”、人民群众的“大管家”。为充分发挥村(社区)干部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关键作用,南昌市持续优化“进出有规范、履职有目标、考评有目标、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的村(社区)工作者选育管用机制,真正让村(社区)干部成为基层自治的领头羊、领路人。
选优配强村(社区)干部
“提升基层治理能力,首先要严把村(社区)两委人选关,我们充分运用扫黑除恶常态化制度成果,建立村(社区)‘两委’成员县区联审机制。”南昌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2021年以来,全市共筛除不符合条件人员530余人。
去年年底,南昌市公开选聘大学生基层专干到村(社区)工作,首次由市级层面选聘1006名大学生基层专干,充实社区工作者队伍。同时,制定出台《南昌市社区工作者薪酬管理实施办法》,规范社区工作者“进、管、考、出”工作机制,实行“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年度奖励”的薪酬体系和“三岗十八级”的岗位等级序列。
一纸文件给社区正职年均收和其他工作者的年均收入提供了保障,推动全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逐步走向职业化轨道。
选贤用能打通上升通道
2020年以来,南昌市将村(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纳入各级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提出梯队建设、分类培养和能力提升举措。建立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社区工作者教育培训体系,实现社区党组织书记县级培训全覆盖,其他社区工作者街道培训全覆盖。通过推行“导师帮带制”,安排能力强、素质好、经验足的346名社区工作者帮带260名新进社区工作者,进一步强化社区工作者管理培养。
针对能力突出的基层工作者,该市打通了上升渠道。
“我在社区干了9年,曾一度对人生、事业感到很迷茫。后来,了解到市里有专门针对社区干部的招考政策,干事的内生动力得到了激发!”2020年通过选拔,罗家镇社会治理委员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周莹,从社区干部走上了乡镇领导岗位。她笑着说,在乡镇工作虽然面对的企业和老百姓更多,但是有社区的工作经验,知道怎么服务好企业、老百姓,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干起来很是得心应手。
近年来,南昌市从城乡社区工作者中定向招录126人为行政编、事业编,32人走上街道领导岗位,促进了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重心转移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南昌县向塘镇剑霞村,正全力推行“一站式”服务,按照一窗受理、全程代办、认真落实、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服务宗旨,切实为广大群众提供便捷服务。
“以前办理社保每年都要去县城办理,办事要一整天,现在只要提供相关资料,由村里代办,办事更方便了。”一位正在办理业务的村民说。
村(社区)干部立足村(社区)治理工作实际,有效统筹各种工作力量和社会资源,通过搭建各种居民自治协商平台,发动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妥善协调处理好各类关乎居民切身利益的大小事务,激活了基层社会治理一池春水。
为推动村(社区)干部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抓治理、抓服务的主责主业上,南昌市持续推进社区减负增效,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事费配套”的改革思路,将原有的248项社区职责精简为14项依法履职事项、45项协助政府事项、20项日常出具证明事项,并建立社区工作准入制度,未经批准的事项一律不得交由社区落实。针对确需村(社区)干部协助的事项,明确工作任务和职责权限,并拨付一定工作经费,推动社区回归服务自治本位。(郭荣军 熊伟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