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9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朋友帮我们修通了致富路”

江西企业助力马达加斯加居民奔向幸福生活
新修的马达加斯加首都郊区公路成为当地“网红路”。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扫码看视频

  易永艳

  本报全媒体记者 曹诚平

  邮箱:562302526@qq.com

  电话:0791-86849246

  11月初,迎着朝阳,印度洋西岸马达加斯加岛上,一条崭新的公路格外醒目。镜头拉近,道路两旁新修的民房拔地而起,通往乡村的道路纵横交错,载满货物的汽车一辆接一辆……古老岛国涌动着勃勃生机。

  “以前这里是一条黄土漫天的土路,由于出行不便,路上没什么人气。”说起当地的变化,居民赫尔蒙德感慨道,“自从中国朋友来了以后,我们的路修好了,产业多了,日子越过越舒心。”

  赫尔蒙德口中的“中国朋友”,是一群来自江西中煤建设集团的工匠。2018年,在我国政府的无偿援建下,一个满载当地居民希望的公路项目启动了。随着项目的完工,当地居民的生活也翻开了新的一页。

  土路变坦途 出行不再难

  谈起对马达加斯加的最初印象,江西中煤建设集团工程师刘利东依然记忆犹新,他说:“刚来时,这里到处是坑坑洼洼的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经常有车子打滑陷入泥坑,要费好大的劲才能推出来。”

  赫尔蒙德回忆,以前从马哈扎扎镇去一趟首都,需要先徒步到国道,再坐公交。公交路程虽然只有7公里,但要颠簸一个多小时才能到。除了赶集,他很少出门,长期被“困”在这个闭塞的角落。

  2018年10月,江西中煤建设集团承建的援马达加斯加首都郊区公路项目正式开工。这条路打通了从马哈扎扎镇到马达加斯加首都塔那那利佛的公路,主线全长10公里,贯穿马哈扎扎镇、安巴诺多卡那镇和马义奇镇,另有5条总长近9公里的支线,连接着马哈扎扎镇的各个村落。江西中煤建设集团马达加斯加办事处主任吴勇介绍,原先颠簸的土路变成了平整的沥青路,主路段宽8.5米,城镇最宽处有12米。

  路一通,镇里与外界的联系就顺畅起来。“很多物美价廉的商品出现在镇上,村民种的蔬菜也方便拿出去卖,整个镇都被带活了。”居民奇尔曼欣喜地说。

  脚下的路通了,心里的路也逐渐敞亮起来。刘利东发现,“要想富,先修路”的理念慢慢深入到当地居民心中。为了保护这条路,不少居民把当地常用的交通工具——牛车上的钢轮换成了橡胶轮胎。还有些居民自发组织起来,对村里的小路进行修整,与主干道连接起来。这样,居民们进出村就更加方便了。

  道路变资源 产业兴起来

  10月22日,家住马义奇镇的埃利塞一大早就准备好装备,和好友一起自驾前往马哈扎扎镇露营。

  随着小车驶入此行目的地标尾,一片开阔的草地映入眼帘,一顶白色的帐篷在草地上撑开。不远处的树荫下,游客们三三两两席地而坐,谈天说地。

  “自从路修通以后,我们特别喜欢来标尾露营,这个地方风景好、视野开阔,更重要的是开车来特别近。” 埃利塞说。

  标尾不远处,克里斯蒂安正和工人一起热火朝天地扩建养鸡场。作为一家养鸡场的经营者,他欣喜地发现,路修好后,不仅运送鸡蛋的时间变短了,鸡蛋的破损率也由原先的20%降至几乎为零。原先运送饲料到镇上需要加收运输费,现在也不用了,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

  “中国朋友为我们修的是一条致富路。” 克里斯蒂安说,现在每天的鸡蛋收入比3年前翻了近一倍。“目前养鸡场存栏蛋鸡4500余只,等养鸡场扩建好之后,准备再引进1500只。”谈及未来,克里斯蒂安信心满满。

  “这条路为镇上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马哈扎扎镇镇长费尔曼介绍,现在很多外地人在路边新建房屋,促进了人口增长。还有些居民在路边开店,做起了生意。“和3年前相比,现在镇上的发展充满了活力,我们非常感谢中国朋友。”

  费尔曼说,马哈扎扎镇将定期举办鸡蛋节,打响当地的鸡蛋品牌,吸引外商投资。镇里还将引导居民加强同外界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培训农民,发展特色种植,进一步增加居民收入。

  既授人以鱼 又授人以渔

  提起为马哈扎扎镇修路的中国企业,安杰洛竖起大拇指,连声说:“good!good!”对他来说,这家中国企业不仅为当地修了一条“致富路”,更是教会了他谋生的本领。

  今年35岁的安杰洛没读过书,没有一技之长,靠种地糊口,常常为生活发愁。2019年,他听说有家中国企业在当地招工,立即报了名,并被录用。安杰洛头脑灵活,勤奋好学,很快学会了木工、泥工等手艺,还从一个普通小工提拔为工班长,薪资也一路水涨船高,每月收入达到70多万阿里亚里(当地货币),是当地人均收入的三四倍。项目完工后,他拿着项目组为他开具的介绍信,又入职另一家施工单位。如今,安杰洛搬进了新房,还买了一辆小汽车,日子越过越惬意。

  项目施工技术组组长诸葛红玲介绍,援马达加斯加首都郊区公路项目是当地公路建设的标杆,运用了不少先进技术。在施工过程中,项目部不仅对前来参观学习的当地公路局工作人员倾囊相授,还倡导属地化用工,成立了“中煤技校”,招聘培训当地居民近千人。“项目结束后,这些‘中煤技校毕业生’掌握了一技之长,将为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发挥‘造血’功能,助力当地居民提高收入,提升生活水平。”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天下
   第04版:专题
   第05版:“赣”出新答卷
   第06版:专题
   第07版:市域
   第09版:民生
   第10版:赣州新闻
   第11版:评与论
   第12版:赣鄱健儿竞风流
“中国朋友帮我们修通了致富路”
党报帮你办
拒绝“反向抹零”并非小题大做
建设污水管网 破解排污难题
发挥监督职能 优化营商环境
“晨曦工作室”为未成年人成长护航
服务延至村居 医保轻松办理
D级危房实现自主改造 居民满意
防盗窗“凸改平” 安全整齐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