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质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蒋国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并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在新征程上高质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行动指南。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高质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乡村振兴取得喜人成绩,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今年省委、省政府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的目标要求,印发了《关于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奋力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样板之地的意见》,提出了把江西打造成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乡村、改进乡村治理、深化农村改革等六大新时代乡村振兴样板之地的目标。实现这些目标要求,仍需在富民产业、人才战略、文化振兴和发展动能上下实功夫。

  推进产业品牌化,做强乡村特色富民产业。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没有兴旺发展的富民产业,乡村振兴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乡村产业的品牌化是提升产业持续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和联农带农能力的重要条件。江西特色产业资源丰富,有些已形成品牌,如赣南脐橙、遂川狗牯脑茶等,但品牌美誉度和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产业还处于小而散状态。对此,要持续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品”“一县一品”建设,深入推进乡村产业绿色化、标准化、品牌化、数字化、全产业链化,推进乡村数字基建,推动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形成种植、加工、包装、流通、销售一条龙,集采摘体验、休闲观光、餐饮美食、康养、民宿、科普教育、文化传承于一体的丰富业态。要完善产业联农带农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打造富有特色、规模适度、带动力强的特色产业集聚区。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尽可能让农民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形成企业和农户在产业链上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格局,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使更多农民能够在产业振兴中勤劳致富。

  实施人才兴农战略,培育一批扎根乡村、引领产业、能够带动农民的乡村振兴带头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完善人才服务乡村的激励机制,让农村的机会吸引人,让农村的环境留住人。按照打造新时代乡村振兴样板地的要求,实施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和“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引育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养高素质农民。引导有资金积累、技术专长和创业激情的返乡人才在农村创新创业,培育乡村产业带头人。鼓励和支持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和工商业主入乡兴办实业、发展产业。挖掘培养一批“田教授”“土专家”等乡土人才,鼓励他们领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创办家庭工坊、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行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定向培养和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打造一流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扎实开展脱贫群众、基层干部、创业致富带头人、驻村第一书记等培训,切实帮助他们提能力、增本领,推动抓衔接、促振兴。要尽力而为,为各类扎根乡村的人才提供必要的生产生活服务和福利待遇,创造舒心暖心的工作环境。

  推进文化振兴工程,推动“乡愁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利用。优秀的乡村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思想智慧,维系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集体记忆。乡村的稀缺性在于其文化价值。要高质量做好乡村建设规划,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结合起来,守住乡村文化根脉,把乡村打造成为文化润心、文化联心的大舞台。要发挥新兴技术作用,推动“乡愁文化”产品化、数字化、可视化,促进文旅融合,带动乡村旅游。要提升乡村基础设施的便利性,打造一批深度体验式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开发更多的乡村文化旅游品牌,吸引更多人感受乡村魅力与活力,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实现文化惠民、文化悦民、文化富民。

  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优化营商环境,塑造乡村振兴新动能。要深入总结江西鹰潭等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经验,深化对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认识,在守住土地所有制性质不改变、生态保护和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底线的前提下,逐步扩大城乡融合试点,着力推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清理和废除阻碍城乡建设用地、资本、人口、资源等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不合理政策。要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持续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探索城乡住房产权管理一体化。要分级分类推进农村改革走深走实,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构建城乡治理共同体,打通制度性通道,释放制度红利,降低生产、流通和流动成本,优化营商环境和城乡发展环境,激活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作用,形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要促进城乡要素深度融合,盘活农村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拓宽农村居民多元就业渠道,增加工资性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作者系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天下
   第04版:“赣”出新答卷
   第05版:“赣”出新答卷
   第06版:抚州观察
   第07版:资讯
   第09版:专题
   第10版:专题
   第13版:视线
   第14版:学与思
   第15版:三农
   第16版:综合
发挥勤廉江西建设的重要保障作用
高质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牢牢把握为民造福的本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