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寒露节气。宜春市袁州区80.5万亩油茶开始采摘,漫山遍野的油茶果色彩饱满,煞是喜人。经过高产油茶改良,实现产业增收农民致富,该区年产茶油达8000吨,年产值达21亿元,油茶这一当地传统产业迈上了高质量发展之路。
立冬时节,蜜柚飘香。进入蜜柚丰收季以来,万安县井冈蜜柚种植基地,黄澄澄的蜜柚缀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阵阵柚香。几十名村民穿梭林间忙着采摘、搬运、装车。他们种植的蜜柚成功打入北京、上海、深圳等国内一线城市市场,甚至远销欧盟市场,拓开致富路。
种植红芽芋,以红芽芋为原材料,生产红芽芋全粉、红芽芋粉丝、芋酥饼、芋酸奶等深加工产品。小小的红芽芋在铅山县已经形成一个从种植到采收,再到深加工的产业链,产值超5亿元,带动全县2.5万人就业,成为当地农民致富增收的“大产业”。
在彭泽县的万亩稻虾基地,稻边水塘里的地笼饲养着活蹦乱跳的鲜虾活蟹。脱贫养殖户姚友义惊喜地发现,“使用新技术后,虾体更大了,密度更高了,患病更少了,水质也更好了”。
…………
产业旺起来,村民富起来。在这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背后有一支“不走的帮扶工作队”,他们是专家、学者、教授,他们中有博士生、研究生,他们常年扎根乡村、服务农民,将新品种、新技术、新农艺送到田间地头,将新成果留在农民家中,他们来自江西农业大学“科技小院”。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关系着“富裕江西”的成色。
面向我省县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需求,2019年以来,江西农业大学在全省11个设区市共建立30个区域产业特色明显的“科技小院”,涉及生猪、水稻、虾蟹、薯芋等28个农业产业,有效推进“一县一特”“一院一品”格局形成,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以强农兴农的使命担当和爱农为农的深厚情怀助推农民增收致富,昂首阔步迈向乡村振兴路。
每个“科技小院”都精准选派优秀专家团队带领研究生常驻生产第一线,直面实际生产问题,“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开展技术攻关和提供技术服务、指导、培训,打造集科学研究、研究生培养、成果转化于一体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平台。仅2021年,第一、二批19个“科技小院”就吸收研究生120余人,开展20余项调查研究,形成27篇调研报告,为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开展各类技术培训82场,开展入户技术推广249次,解决蜜柚减肥增效、白莲腐败病防治、水稻高效栽培、蜂蜜优质生产、虾蟹健康养殖、食用菌菌种筛选、茶叶施肥管理等技术问题126个。2022年,“科技小院”建设模式入选教育部和科技部“研究生培养方案”,纳入《农业农村部 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建江西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试点省工作方案(2021-2025年)》。
“科技小院”在赣鄱大地开花,只是江西农业大学服务“富裕江西”建设的一个缩影。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江西农业大学切实把地方所需和高校所能结合起来,实施一揽子举措助力农业产业升级发展,向“三农”发展注入“智动力”,为我省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科技成果实现“点石成金”,为农业高质量发展赋能。学校研发的“中芯一号”批量面向市场,在全国24个生猪主产省(市)大型种猪育种企业推广应用,累计检测种猪核心群5.8万余头,覆盖出栏商品猪超3亿头,累计产出经济效益30亿元。学校选育的“泰优871”“野香优巴丝”等系列水稻新品种以及早稻机械化穴直播生产技术、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为育好种、种好粮、产好米,促进我省稻米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生猪育种专利技术、猪抗腹泻二联灭活苗技术、水稻精准直播机等一批先进适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转化金额达4000余万元。蜜蜂养殖技术成为脱贫户广泛采用的养殖技术之一,五彩斑斓的彩色油菜花为美丽乡村建设“锦上添花”,肉牛养殖、猕猴桃栽培、油茶栽培等一批具有高应用价值的新技术成果落地转化。
十年来,江西农业大学先后自主选育新品种100多个、获授权专利600余件,制定南丰蜜橘、青钱柳茶等产业标准,推广运用赣南脐橙采后处理、油茶栽培繁育等一系列技术规程,为区域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升级和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注入新动能。广大师生接力奋斗、尽锐出战, 以农大人特有的质朴与坚韧扎根赣鄱大地,把农业科技“硬核”实力转化为送科技、助产业的责任担当,奋力谱写建设“富裕江西”的江农篇章。(贺一松 高 芸)
(图片由江西农业大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