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林长制促“林长治”

  本报全媒体记者 周亚婧

  小雪节气刚过,走进群山环抱的武宁县罗坪镇长水村,依然满目葱茏。十几棵千年红豆杉树冠如盖,茂密的树叶随风摇曳。林长公示牌上,县、镇、村三级林长的姓名、责任区域、工作职责、监督电话等信息一目了然。

  在村民卢咸成家门口,一条“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卢氏家训”让人眼前一亮。回顾这几年的变化,卢咸成感慨万千,“原来我们都是靠砍树卖钱为生。现在,村里建起了农家驿站、农家食堂,大家不仅不砍树,还种树,靠卖空气、卖风景、卖优美环境‘吃饭’,去年不少村民挣了十多万元。”

  和卢咸成一样,长水村越来越多村民将生态环保写入家训。随着林权制度改革的开展和林长制的推行,“少伐木、多种树”已成为长水村人的共识,党员干部还自发与红豆杉建立“一对一”管护责任。通过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旅游业,长水村走上了绿色富民之路。

  生态是武宁最大的优势和品牌。从推行林改“第一村”到首倡林长制“第一县”,该县走出一条由“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向“山更青、权更活、民更富”的绿色发展新路子。

  作为林业工作的“排头兵”,武宁县林业局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健全县、乡、村三级林长组织体系,强化森林管护网格化、信息化、专业化建设,将全县林地分成200个网格,每个网格对应一名专职护林员,确保每一块林地、每一棵树木都有专人管护,推进林长制走深走实。

  同时,积极探索“林长+双碳”新路径,联合有关部门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中心,将山水林田湖草以及农村宅基地、农房等生态资源和各类优质生态产品,规模化收储、专业化整合、精细化评估、市场化运作、产业化运营。目前,已收储各类生态资源4.9万项(条),生态总价值172.2亿元。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天下
   第04版:“赣”出新答卷
   第05版:视线
   第06版:美丽乡镇 魅力无限
   第07版:美丽乡镇 魅力无限
   第08版:区域
   第09版:民生
   第10版:赣州观察
   第11版:资讯
   第12版:文体
186个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项目全部开工
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
培养造就更多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加快建设人才强省,让创新“活水”澎湃成潮
省平安办主任会议召开
时不我待
物业社区行活动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召开
林长制促“林长治”
省工商联召开全体干部大会
社会心理服务热线全天候待命
习近平向第四届中俄能源商务论坛致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