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探寻作家与都市间的

隐秘精神联系

▲《20世纪中国作家的 都市体验与文学想象》 李洪华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唐东堰

  现代都市的出现与繁荣是中国现代化转型的重要内容和外在体现,不仅塑造着生活在其中的作家的思想与个性,也影响着他们的文学想象与美学追求。对于20世纪中国作家而言,现代都市体验无疑是最为普遍、最为深刻的。正是在以都市体验为代表的现代性体验的激发下,主体意识的变迁让中国作家从一种新的意义来反观世界,表现世界,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因此可以说,上海、北京、武汉、南京、广州等都市,为鲁迅、老舍、周作人、沈从文、茅盾、张爱玲等作家的创作提供了优渥的土壤与丰富的素材。

  《20世纪中国作家的都市体验与文学想象》是一部从深处和细处研究现代都市体验与20世纪中国文学内在精神联系的佳作。它以鲁迅、茅盾、沈从文、老舍、张爱玲、王安忆、池莉、陆文夫、冯骥才等作家的都市体验和书写为对象,通过对都市体验的深层次审视,揭示都市体验对作家文学道路的深层次影响。为了呈现都市对作家影响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作者通过对都市的实地走访与全面感受,尽量从历史原场里展现中国作家身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丰富体验,引导读者体会不同城市的文化性格以及20世纪中国都市化进程中人与事的复杂与本真,从而对都市体验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中的作用做出评估。作品较为完美地融合了感性与理性,既具有科研论著的思想深度也具有文艺作品的细节美感。相较于国内同类研究而言,《20世纪中国作家的都市体验与文学想象》还有两大重要突破值得重视。

  首先,该作从宏阔视野审视了20世纪中国作家都市体验的演变,梳理出不同时期中国作家表达都市体验的方式与视角。作者认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作家主要从社会分析、文化乡土、乡土人情等角度展现都市社会的人与事;40年代中国作家则是从战争的角度展开现代都市想象;五六十年代则主要从工业题材和资本主义批判两种不同角度进行都市书写;新时期以来的中国作家则是从市井文化、历史底蕴、风物人情、城乡流变等多元视角来表现日益纷繁的都市体验。作品对都市与20世纪中国作家关系的纵向梳理证明了都市体验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揭示了都市与现代知识分子深刻的精神联系,同时也折射出我们这个民族在不同时代所具有的独特的精神风貌。

  其次,《20世纪中国作家的都市体验与文学想象》从细处发掘了20世纪中国文学名家与具体城市之间的精神关联。该书以鲁迅、老舍、张爱玲、王安忆、冯骥才、池莉、陆文夫、叶兆言、苏童、贾平凹、新感觉派、九叶诗派等作家和流派为代表,从他们的城乡态度、新兴都市作家的写作方式、都市体验的文学转化等角度,展现了诸多城市的丰富影响,提出了很多创新的观点。例如在阐述鲁迅与上海的关系时,作者并没有像其他研究者那样停留在客观事实或者理论阐述层面,而是进入鲁迅的生命体验层面,从内在的生命感受与生存实感角度来把握上海对于鲁迅的意义,剖析“大上海”都市生存如何开拓、刷新鲁迅的视野,激活他的创造力,并最终给他的人生与创作带来重大转机。该著作成功地将“都市体验”这样一个带有强烈主观色彩且难以捉摸的“感觉”,清晰准确地具化为系统性、理论性的研究内容,并揭示出都市与20世纪中国作家的丰富而隐秘的联系。

  《20世纪中国作家的都市体验与文学想象》从都市体验来审视城与人与文的关系,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生和发展由过去单纯的观念层面扩展到主体生命感受的各个方面,真实地展现20世纪中国文学创作的丰富、生动过程,揭示以往被人们所忽略的历史细节以及被宏大叙事遮蔽的日常话语,对20世纪中国文学进程做了新的解读,同时也为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体验研究”的范式。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天下
   第06版:政文
   第07版:经济
   第08版:民生
   第09版:聚焦
   第10版:井冈山
   第11版:读书
   第12版:品鉴
大事不虚 小事不拘
隐秘精神联系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在这里和中外名家打个照面
跨越时空的共振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