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露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应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有机融合的“五育融合”育人目标。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我国高校音乐教学也不应局限于对知识性内容的简单传授,更要以“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努力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价值探究:“五育融合”教育理念推动高校音乐教育创新发展的独特优势
“五育融合”教育理念强调整体育人、全面育人,其终极目标是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此推动学生的全面进步。在推动高校音乐教育创新发展方面,“五育融合”教育理念具有独特的优势:第一,德育与音乐教育的融合。德育,顾名思义是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主的教育。立德树人需贯彻到教育的方方面面,在高校音乐教育当中融入德育的有关内容,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歌曲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情感价值,例如通过学唱《义勇军进行曲》,了解当时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建立新中国付出的汗水和生命。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使他们向美、向善,且更加具有同理心,能进一步推动音乐思政教育课程的有效开展。第二,智育与音乐教育的融合。智育的目的是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我国高校开展音乐教学的基本目的是让学生获取音乐知识,具备一定的科学理论,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想象,使大脑处在更具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状态。学生对音乐学科拥有更深层次的兴趣,能够有效激发求知欲和灵感,进而鼓舞学生创造更加优美的音乐作品。第三,体育与音乐教育的融合。在高校音乐教育过程中将体育与音乐教育进行融合,能够让学生准确了解和感受“节奏”和“律动”所带来的美。由高校组织举办的健美操、广播体操和花样滑冰等体育运动,都是有效融合音乐教学的有益活动。学生通过各类体育运动感受音乐魅力,也能通过音乐感受运动的快乐,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第四,劳动教育与音乐教育的融合。音乐是在人民群众劳动实践中逐渐壮大发展起来的,自古以来音乐教育就与劳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国绝大多数的民歌,例如陕北民歌、劳动号子、山西北路梆子、城镇小调等,都是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加强音乐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能够让大学生认识劳动的重要性,从而尊重劳动人民和劳动成果。第五,美育与音乐教育的融合。实际上,音乐教育作为美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操。通过系统的音乐教育,学生能够感知到节奏和韵律带来的美的感受,在提高学生感知美、发现美的过程中,开拓视野,提高鉴赏力。
路径分析:“五育融合”教育理念下高校音乐教育的创新策略
高校音乐教育结合“五育融合”教育理念可以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模式,这也是高校音乐教学发展的必经过程。
首先,转变教育观念,加强教师的引导。高校在开展音乐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不断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促进学生对音乐教育形成全面认识。教师在了解“五育融合”教学理念深刻内涵的基础上,加强对音乐教育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以及历史文化背景的讲解,让学生在掌握音乐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技法的同时,了解和学习音乐作品所产生的历史背景,不断提高审美能力,增强自身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音乐的本质内涵。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授课过程中还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能够有效感知音乐的价值和魅力,提升乐感,增强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和辨别能力。其次,创新教学模式,完善教学体系。为有效提升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高校在开展日常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要在音乐学科中建立真正综合性、开放性的教育教学模式。一方面,高校音乐教师需对每位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进行了解,并制订个性化教学计划,在课堂上通过情境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等方法营造音乐学习氛围,激发学生音乐创造活力;另一方面,要提升音乐校本教材的编写水平。高校可在了解学生基础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开发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音乐校本教材。教材不仅要有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知识的讲解,还要注重对学生思想认识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让其在形式多变的音乐活动中不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最后,构建教师专业队伍,实现创新优化。在“五育融合”教育理念的推动下要实现高校音乐教育的创新发展,就必须有效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其一,高校要为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交流平台,让教师在提高自身专业音乐素养的同时,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安排音乐教师进行专业实践和调研,了解社会信息和科研最新技术,把掌握到的最新理论与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在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上实现双重发展。另外,还要加强对教师的道德素质建设,真正构建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其二,高校要建立专门的教师激励制度,发挥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点燃工作热情,提高创新精神,从而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最终促进音乐教育的全面发展。
(作者系荆楚理工学院、江汉平原传统艺术文化研究所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