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升刚
党的二十大对包括广播、电视、报刊、新媒体等在内的宣传思想和新闻舆论工作提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和“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等方面的使命任务,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宣传思想及新闻舆论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话语体系的内涵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建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需要从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入手,构建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话语体系。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话语的发展沿革。现代意义上的话语研究起源于20世纪中叶,由语言层面逐渐扩展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国外高校非常重视话语权,将意识形态教育巧妙渗透在专业课、德育课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之中。而我国高校具有相对独立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关于宣传思想工作话语的侧重点主要集中在话语权和话语空间两个角度。
话语权。伴随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扩张,高校话语权关系失衡。一方面高校宣传工作者话语权的主导力、权威性和有效性遭到冲击,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在享有平等话语权的同时,话语权意识泛化,缺少约束力。
话语空间。新媒体技术打破了传统媒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话语空间不再局限于一域之囿。不同场域的话语空间本身的对峙与互动,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话语体系产生一定影响与辐射,也使得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开始重新构建基于媒介接近的话语空间。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话语体系的生成路径。话语体系是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外在表达形式,一旦建构就具有意义阐释、价值引导、群体凝聚、文化传承等功能。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领域,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话语体系建设历来受到广泛关注,目前主要集中以下两个层面:
一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话语体系的生成与传播。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以特定的话语体系作为支撑和载体,因此要注重话语内容的转化,贴近师生实际,注重传播效果;意识形态、社会舆论、网络话语、学生资源是其主要的话语来源,话语传播范式要充分运用非线性传播范式、链式人际传播范式、中心话语与边缘话语交互式传播范式等话语传播模式。
二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话语体系的重构与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需要正确应对特定场域下不同的话语形态,话语体系的重构也基于主流价值互动、网络互动、师生互动和社会互动等方式。因此,需根据实际将理论话语、传统话语、教材话语等转换为恰当的话语形态,话语形态也要实现传统向现代、文本向生活、叙事向情感、精英向大众等全方位立体转换。
全媒体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话语体系创新思考
新媒体和新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突破以往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话语空间”,业界开始关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话语权失衡问题。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树立教育者的权威,提升高校宣传思想话语的信度与效度,重塑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话语体系的权威,努力探索以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引领高校话语阵地,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话语体系的有效传播和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丰富宣传思想工作话语,提升主流话语吸引力。坚定“四个自信”,始终保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话语体系中的地位不动摇。坚持守正创新,向主流媒体学习,尝试和创造如“打铁还需自身硬”“撸起袖子加油干”等话语,用群众的话说到群众心坎里,提升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主流话语吸引力。坚持问题导向,在帮助师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主流话语的魅力。
把握思政课程话语权,创新课程思政话语体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扎实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工作。持续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创新课程思政话语体系。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领航作用,守住学科阵地,从思想、信仰、情感出发,关注学生诉求,关怀学生需要,有的放矢切实提升话语质量。
构建话语体系把关制度,加强传播过程监管。建立完善新闻信息发布、舆情分析研判、网络信息内容监管等相关机制,做好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充分依托高校学科优势和智库资源,对错误思潮苗头动向进行预判处置。建立校园网络使用实名登记溯源制度,加强网络监管,鼓励和倡导师生网络文明实践。
培育打造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提升话语权主导力。架构具有深度、高度和温度的话语体系和话语表达方式,加强网络文化传播及舆情分析培训,重点培养打造“意见领袖”,建设网络舆情引导骨干队伍,招募学生网络文明志愿者,练就熟练运用新媒体的技能本领,吃透把握话语权的思想内涵,主动掌握话语权,面对重大问题、重大事件有效及时发声,树立话语权威,形成正能量矩阵,在多元文化碰撞中达成思想共识,产生强大思维合力。
(作者系广西财经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副研究员,本文系“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卓越教师支持计划”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