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诗性万物的本真写作

——江西85后诗人创作管窥

  □ 刘晓彬

  近年来,在江西以刘九流、苏隐没、丁薇、林长芯、熊志彪、陈翔、吴立松、陈洪英、唐伯猫、汪亚萍、落风、范丹花、布林、曹僧、李志娟、肖春香、吴宇、肖红缨、肖杰、小风、严来斌、袁行安、曾毓坤、周亚凡、祝小明、伍岳等为代表的一批85后、90后乃至00后诗人,创作势头良好,成为江西诗歌一支不可忽视的新力量,为江西诗歌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以诗歌语言的本真指向深邃的意蕴

  如何把日常生活经验中的领悟及被激发后的情感,用本真的语言展现独特的品质和指向深邃的意蕴,并通过创作的技巧固定下来,这是年轻作者能否写出好诗的关键。对于写诗来说,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如海德格尔说:“诗的活动领域是语言……诗从来不是把语言当作一种现成的材料来接受,相反,是诗本身才使语言成为可能。”海德格尔深刻阐述了诗歌创作与语言本质之间的关系,诗的语言应该是本真的,而本真的语言又使得诗性的万物成了诗歌作品。

  丁薇善于思考,重视语言。从2015年开始诗歌创作以来,“她曾经为写好一首诗,花了三个月的时间,认真对诗句进行推敲,每一首诗都来自心灵的最深处”。丁薇写诗其实就是在与诗歌的语言和创作的技巧进行“搏斗”。比如她写一条铁轨与另一条铁轨并轨时的领悟是“后来我又去过一次/坐在枕木上抬头仰望/两只鸟在电线上对唱/它们只是叫着却没有并轨的意思/现在我写诗,试着和生活并轨”(《铁轨》),她写“更多的时候只能被悬挂着”的勺子时的领悟是“它在等待/等待再一次有个支点/能让它重新站起来”(《勺子》),她记述旧事时的领悟是“当我也抬起头,天空灰白且阴郁/一只鸟飞过却没有留下划痕/她是深秋最后一根枯草/将熬过最冷的冬天”(《旧事记》),这些都是诗人日常生活中的哲理性领悟,通过本真的语言与隐喻的手法,将激发出来的情感注入诗行。

  汪亚萍的诗作不仅注重对日常生活经验的领悟,“游到夜的底部/就能听见风的哭声/也能听见自己”(《游到夜的底部》)“当我熄灭一盏灯,夜色/像一只纯白鸽子/双脚探在我的双肩上//为了不惊飞它/思绪被关在窗外/呼吸的翅膀缓慢收拢”(《再没有像这样平静》),还善于提取诗意画面,“田埂被春天晒得暖暖的/田埂里面是跳舞的油菜花/田埂上头是奔跑的两岁妹妹//花和妹妹在这里相遇/春天包装好的两件礼物”(《两件礼物》)“只在我们看不到的夜晚/杯中跳跃的芦苇/无休无止地——/欢歌”(《芦苇》)“我常来的湖边,一棵梧桐树顶上/一群麻雀像时间撒落的碎屑”(《一群麻雀像时间撒落的碎屑》)“我有一处背阳的房子/高楼,好听风/车流离我远去/一到晚上,它们是断续的萤火”(《寂静的生活》)。

  为了显示诗歌语言的本真,诗人都在努力构建自己的语言系统,把既有的口语转换成诗歌的语言。比如曹僧的《电(外一首)》,“有天连地,有巨人连高塔/有无限的平行线陪明月高挂/供它跑,供它弥留,供它/被导入比喻的把戏变成伟力/变成一闪念……魅惑的幻视、幻听,变身为/新的创世,叙述的开始/它强、它弱,拨转时间的河/在大愿前,作为诗它撬动”。

  以生活素材的本真激发情感的共鸣

  优秀的诗人应当善于在生活素材的本真中,将深邃和共鸣的情感通过意象激发出来,而读者的阅读快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阅读中的共鸣,对于喜欢怀旧的读者来说恐怕更是如此。比如熊志彪的组诗《旧物的光晕》:“从衣柜、橱柜以及书架上/抖落的,不仅仅是经年的灰尘/那些驳杂的记忆,夹杂在/诸多旧物的褶皱和缝隙间/和空气中细细分布的扬尘一样/是呼吸无法躲开的颗粒物/外婆遗留的几件衣物/在透明的塑料袋中显现故去的身影/记忆中无法触及和拆解的部分/被原封不动搬离了旧址……”诗人通过“外婆遗留的几件衣物”“前女友送的相册和书籍”“墙上的几张毕业照”等旧物件,来激发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抽象情感。这些常见的旧物,基本上每位读者都会拥有,或者曾经拥有,当读者读这些作品时,就会像读自己的生活一样。

  林长芯的许多好诗要归功于生活素材的本真。比如他的诗集《流水和白马》中,诗人打开了心扉,真诚地袒露自己的胸襟、事业、亲情和爱情,以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其大部分诗作都是通过某一机缘引起心灵的触动而抒写出来,有生活素材的本真,也有情感的本真。比如他的《雪没有下在这里(外一首)》,“亲爱的。我每想你一次/就有一朵雪花,落向大地//但是,亲爱的/雪没有下在这里”。又如《这一日》,“我在想你/但并没有将它说出/我在学校对面黄灿灿的山冈上走啊走/白茅深深,露水凉而重……或许怀有遗憾,但已不必将它提起/你亲爱的——/一生或有一刻,草木静静吐气/像上锁的旧院/四野空旷,鸟鸣啄开涟漪一片”。这种细腻的情感在诗行中流动,犹如一圈圈涟漪不断向外扩散,传递到读者心灵深处。

  此外,将生活素材的本真与诗人感知的本真融在一起,激发情感的共鸣,也是许多诗人创作的一个特点。比如苏隐没的组诗《苏隐没的诗》、肖春香的组诗《肖春香的诗》、唐璟怡的组诗《在一场雨中,原谅自己》、肖红缨的《安义之行》、李扉宇的《朴素的原野(外一首)》、严来斌的《河流变迁史》、陈洪英的《溪水》等。

  以理想信念的本真体现思想的内涵

  在诗歌创作中,一部分作品体现了诗歌语言的本真、生活素材的本真,还有一部分作品体现了理想信念的本真。

  刘九流的军旅诗集《到处都是轰鸣》个性鲜明,具有很强的军人职业性和特殊性,体现了理想信念的本真。

  诗歌的本质是抒情,但诗人在创作中很难用语言来直接传递抽象的情感,常常需要通过意象来激发。比如诗集中的《战机轰鸣》《战机飞掠帐篷上空》等,以“战机”作为抒情脉络的主线,书写了在夜空和蓝天开阔的视野之外,诗人对“每一声轰鸣都能提炼出八一的枪声”的审视,正是其思想的不断沉淀。

  军旅诗的表现对象是部队战士,崇尚军人阳刚之美。《阅兵训练》中,诗人用细腻真实及富有张力的语言描绘了战士在训练时的各种情景,“粗汗从眉毛处滑到眼里”“一只小虫在鼻梁处登高”“对着烈日,放送秋波”等。全诗情景交融,生动活泼,虽然没有正面描写战士在训练时的心理活动,但通过“烈日”“粗汗”“小虫”“泪”“痒”“十滴水”“清凉油”等意象,生动表现了战士在训练中昂扬的斗志,以及“足下的自豪/把烈日硬生生地顶落”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军人理想信念的本真。诗集中同类题材的作品还有《枪,或者勒下的痛》《军姿记》《扛炮弹的兵》等,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战士在练兵场上本真的精神面貌。

  当然,近年来江西新生代诗人的创作呈现了多元化的态势,题材和形式有着多样性和丰富性,但一些作品还是缺乏思考的广度与深度,而这正在成为他们努力的方向。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江西85后诗人创作管窥
~~~
~~~——从《流浪地球2》看中国科幻电影的困境与路径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国内
   第04版:天下
   第05版:生态
   第06版:政文
   第07版:经济
   第08版:宜春新闻
   第09版:民生
   第10版:文艺评论
   第11版:法治
   第12版:文体
诗性万物的本真写作
客家,一盏高擎中原烛火的伯公灯
征途是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