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 睿
2019年,一部改编自刘慈欣同名小说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凭借恢弘绚烂的场景及浓浓的家国情怀,实力出圈,而该片也被业界认为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硬核科幻电影。作为《流浪地球》的前传,今年上映的《流浪地球2》截至3月16日,上映一个多月,总票房超过40亿元,豆瓣评分8.3分,力压同档期其他电影。那么时隔4年,这部续作何以在“神仙打架”的春节档冲出重围,并且热映至今,取得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
创新中国叙事,探寻生命本质
《流浪地球2》延续了前作的宏大叙事,展现了中国人对于浩瀚宇宙的不懈探索以及对家人、故土的深刻眷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中国文化内核,创新中国叙事,追问生命的本质和意义。
在前作《流浪地球》中,面对“木星引力危机”,各国救援队在中国女孩韩朵朵的呼吁下,最终摈弃分歧众志成城推动了撞针,而吴京饰演的航天员刘培强也为了挽救人类地球家园,英勇牺牲。《流浪地球2》里末日灾难重现,各方对“方舟计划”“数字生命计划”“逐月计划”争论不休,但是中国政府始终坚持“移山计划”守护人类文明,呼吁团结合作。面对一次次质疑和失败,联合政府中国代表周喆直临危不乱、据理力争,一句“危难当头,唯有责任”体现出大国情怀、责任和担当。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一家”“协和万邦”“万有相通”的文化传统,也正是这种超越了地域和种族差异的“天下观”,成就了五千年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在这种精神和力量的感召下,我们看到了各国50岁以上航天员毅然出列奔赴月球的决绝背影,看到了他们手动点燃核武器时的毅然神情,那一刻我们明白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传承”。
对于“生命的本质和意义”的追问,也是影片着重探讨的命题,体现了中国人对于人类未来的终极思考。当下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数字孪生技术和元宇宙已经频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有人预言,人类在未来必将与元宇宙相融共生。那么人类文明的未来到底是以实体形式继续存在,还是在虚拟的世界得到永生?人工智能会主导人类世界吗?生命的本质和意义到底又是什么?在《流浪地球2》中,我们见证了工程师图恒宇为了给女儿一个完整的人生,不顾一切地将自己和女儿的意识上传至数字世界,并最终与女儿在数字世界相聚的父女之缘。我们也听到了科学家马兆临死前的那句“没有人类的文明,毫无意义”的警世恒言。而就在我们依旧困惑时,地球滑翔于浩瀚宇宙留下的惊艳身影突然让我们心中一亮。刘培强、韩子昂、韩朵朵、周喆直……危难之际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都选择抬头,选择保护家人,选择肩负使命,这一刻那一个个哲学命题仿佛有了答案。
此外,影片中的宏大场景以及丰富细腻的细节,为观众奉上了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也彰显了中国人对探索浩瀚宇宙的雄心壮志。飞驰于太空电梯上的飞船,令人血脉偾张的“空中大战”,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数字虚拟空间”。我们在大饱眼福、直呼过瘾之时,更为国产科幻电影的崛起而自豪,而这一幕幕视听奇观的背后,凝结的是中国电影人精益求精、孜孜不倦的工匠精神。为了真实还原小说中天马行空的科幻场景和细节,剧组成立了“科学顾问天团”,涉及航空航天、计算机量子力学、材料科学等诸多学科,从公式到道具都力求真实和完美。为了“电影画面中所有的部分都有出处”,导演郭帆和团队写了20万字来构建电影的世界观。为了达到观众预期,拍摄期间,郭帆每天喝5杯咖啡,只睡4个小时。
《流浪地球2》的成功绝非偶然,该片也再次为国产科幻电影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过,我们在看到国产科幻电影取得重大进步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相较于国外成熟的科幻电影产业和市场,中国科幻电影差距依旧较大。郭帆在接受采访时直言:“相比于好莱坞我们还处于‘及格’阶段。”
独木难支,国产科幻电影期待聚木成林
首先,“流浪”IP独木难支,中国科幻电影国际存在感有待优化。说起科幻电影,大部分人很容易联想到好莱坞的科幻大片,《星球大战》《阿凡达》《星际穿越》等每一部都是流行世界的科幻经典,而且都挣得盆满钵满。其中《阿凡达》更是以27.98亿美元的票房成绩登顶全球影史票房第一的宝座。而不久前,《流浪地球2》的海外票房仍在全力冲击1000万美元。这其中既有我们的国产片长期缺乏技术和发行优势的原因,也有国外对于中国电影狭隘定位于“武侠片”“民俗片”的缘故。不过,相比较低的海外票房来说,更令人感到可惜的是,目前谈及国产科幻电影,似乎除了《流浪地球》系列,很难再找到第二部令人印象深刻的了。导演郭帆在接受采访时说,他小时候看过一部电影《霹雳贝贝》(1988年),但之后再也没有其他的科幻片出现。其实,不仅仅是科幻电影,科幻题材的电视剧、文学作品、舞台剧等创作在国内比较稀少,科幻精品更是凤毛麟角。
其次,优秀的科幻文学作品有待提升,影视从业人员科学素养也有待提高。2015年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获得了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几乎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水平。雨果奖和星云奖被称为科幻界的诺贝尔奖,每年都为国外影视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源泉,而目前国内这种高水平的科幻作品还是太少了。此外,国内影视工作者尤其是老一代的导演和编剧,往往在文化和艺术修养方面有较深的造诣,但是对于科学领域涉猎较少,而且大多缺乏兴趣和热情。要振兴国产科幻电影我们既需要更多优秀的科幻题材文学作品,也需要更多热爱科学了解科学的新一代影视从业者,否则国产科幻电影依旧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最后,文化、语境的差异给中国科幻电影的国际传播带来了挑战。在价值观方面,西方更强调个体的主体性,崇尚个人英雄主义和竞争,而中国人则推崇天人合一,和谐相处,崇尚的是集体主义,有很强的家庭和国家观念。在逻辑思维上,西方人注重思辨、逻辑和理性,而中国人更在乎经验、感受,偏感性。在语境上西方是典型的“低语境”社会,表达方式简单直白,而中国则偏向“高语境”社会,表情达意较为委婉隐晦。这些鲜明的文化和语境的差异,影响到国产科幻电影的国际传播效果。在跨文化传播中,努力降低文化折扣,寻找最大公约数,不失为一条突围路径。
阔步向前,奋振想象的翅膀
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造瑰丽的东方科幻。综观世界影视发展史,凡是在影坛留下鲜明印迹、取得巨大成功的作品,无不是充分汲取本国历史文化营养,反映本民族社会生活和文化心理,体现出强烈民族气质和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印度电影的音乐和舞蹈、德国电影的哲学思辨、美国西部片的英雄主义等等皆是如此。华夏大地五千年文明悠久灿烂,如飞天神话故事之于探索精神,鲁班锁之于空间营造,传统色之于画面美学等,对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和美学范式的科幻片,具有很好的启示借鉴意义。
厚积薄发,打造有筋骨有温度的科幻佳作。我国科幻文学和电影起步比较晚,底子还比较薄弱。当下之不足,也意味着未来还有无限的发展空间。“流浪”系列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离不开所有演职人员的付出,而“诚意”往往会成为一部好电影的“通行证”。
崇尚科学,呵护像“钻石”一样宝贵的想象力。国产科幻电影的崛起离不开一批批科幻电影从业者奋起直追,同时更离不开这个国家的年轻人对科学的向往和追求。就像《流浪地球》中韩朵朵最后在广播中向大家呼吁的一样,“希望是什么,希望是我们这个年代像钻石一样珍贵的东西,希望是我们唯一回家的希望”。对于国产科幻电影,想象力便是那颗珍贵的“钻石”。引导青少年走进图书馆去啃一本本好书,走进大自然去仰望星空,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上,奋力扇动想象的翅膀。是的,我们一起阔步向前,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