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磊
本文系安徽省哲学规划青年项目《全媒体时代背景下环巢湖民歌产业化路径研究》编号:(AHSKQ2019D095)的研究成果。
在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充分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的传统生态文化内涵,传承和发展传统生态文化,对全面践行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巢湖劳动民歌属传统音乐文化范畴,其中体现出的淳朴生活状态,沉淀出的特有地方文化以及浓郁的田园气息和独特的自然生态意蕴,以丰富的审美和想象,在高速发展的工业文明中映射出现代人的生态情怀。
一、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生态诉求
美丽乡村建设不只是一种物质追求,其目标广大而深远。科技迅猛发展及工业文明的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基本实现“富裕”与“华美”的转身。所以,现在所提的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是丰衣足食,更多关注的是生态环境建设,如此提法与现代人在高速发展的工业文明中表达的生态情怀不谋而合。
二、劳动民歌生态表现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揭示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万物与人类生存的休戚与共。“面朝黄土背朝天,一个汗珠摔八瓣”,这大概是中国农民与自然界最素朴的关联方式。在艰辛劳作的同时,面对大自然的美和无私馈赠,人们用集体的智慧和实践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劳动歌曲。从这些回荡在田间地头的劳动歌曲中,可以看出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感受到劳动人民与自然的亲切关系。
巢湖是稻米产区,在农耕文明的进展中,劳动人民熟悉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其中包括:犁田、车水、播种、打秧草、拔秧、插秧、割稻、打谷等。人们用辛勤的劳动与土地亲密接触,让土地以丰硕的成果回馈劳动人民,在农耕文明中,整个劳动过程呈现出一种特有的自然生态形貌,劳动场景映射出完美的绿色生态。
三、劳动民歌生态意识
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学诗可以“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与20世纪后半期学者提出的“所谓生态意识,即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总体认识”,有异曲同工之妙。生态的观点试图帮助我们在自然表象中探寻其中蕴含的美丽、完整与稳定。巢湖民歌深植于大自然,蕴藏着一个生机无限的世界,其话语体系也渗透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
1.尊重自然,物我和谐
今天迅速发展的工业文明社会与农耕文明社会早已不能同日而语。那些歌唱劳动反映生态和谐的民歌活态传承,将是我们保护生态环境的途径之一。人们对符号的选择和提炼所依据的原则是“近取诸身”和“远取诸物”。
小小水车八尺长,今天扛你下河塘,田头水流哗哗响,秧苗见水蓬蓬长。
将自然之物赋予人格,人与自然事物同性,称呼水车为“你”,“你”让“田头流水哗哗响”,“我”看见“秧苗蓬蓬长”,自然事物与“我”完全心灵相融。巢湖民歌依托自然为题材,其意蕴多属于自然客体与人类主体构成的本体性同一。
2.顺应自然,敬畏生命
顺应自然,敬畏自然,自然而然,这是中国传统的自然观。自然为人类提供了活动环境,人类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因此人类必须顺应自然,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懂得和自然友好相处,顺应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所需的生活资源,这样的智慧在巢湖劳动民歌中随处可见。
夏季里来热难当,踏车抽水实在忙,锄草耙田不能歇,稍微偷懒田要荒。
抓住季节最要紧,及时栽秧收成多。八月十五你吃稻米,要记住来年把秧栽。
棟树开花你不做,蓼子开花把脚跺。抓住季节最要紧,及时栽秧收成多。
巢湖民歌里的生存智慧和二十四节气可媲美。英国作家劳伦斯曾说:“如果我们考虑一下就会发现,我们的人生是为实现自身与周围充满生机的宇宙之间的纯洁关系而存在的。”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我们要一如既往地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态理念。
3.天人合一,回归本真
哲学家哈贝马斯曾说,当下的生态危机层出不穷,既有“人格系统支离破碎的内部危机”,又有“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外部危机”,而外部生态危机的产生,究其原因是内部人格系统危机即精神危机导致。劳动民歌中所存留的精神,或许可以指引我们从精神危机中突围出来。
月亮出来照当头,肩扛犁来手赶车,扯着蹚着,撇撇撇。
老牛欢欢向前走,脚踏青霜到田头,扯着踹着,撇撇撇。
摆好犁梢架格斗,鞭子一响就到头,扯着蹚着,撇撇撇。
老牛蹦田滴溜溜转,犁到天亮一亩九,扯着蹚着,撇撇撇。
…………
天亮之前,犁田一亩九分,“肩扛、手赶、脚踏、摆犁梢、甩鞭子”,这是多么强劲的生命力。反复“扯”,反复“蹚”,“扯”和“蹚”伴随着“撇撇撇”的甩动牛鞭发出的清越声音,这是一幅生动的生态画图。它为我们“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人合一,和谐共生提供了生态整体观。
四、结语
巢湖劳动民歌文化和生态意蕴具有稳定性和恒久性,人们对其中文化与生态的“眷顾”是对创设天蓝、地绿、水清的完美生存环境的憧憬。巢湖劳动民歌生态审美探究与理论延展对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21世纪巢湖民歌研究的意义当在于此。
(作者系巢湖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