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生态文明理念在大学生心中扎根

  李晨璇

  大学生要深刻认识到胸怀“绿水青山”的重要性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高校是培育人才的摇篮,只有把生态文明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大力培养生态文明建设“生力军”,才能为未来培养具有生态文明价值观和实践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子孙后代和民族未来。高校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勇于担负起生态文明教育的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要提升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质量,必须明确育人目标,让大学生深怀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实践证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物质主义膨胀、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带来了生态创伤。我国作为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环境容量有限、生态系统脆弱,生态环境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扭转,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高消耗、高污染的模式是行不通的,资源环境的压力不可承受。我们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此,高校可以在制度文化中体现生态文明理念,比如,在师生行为准则中体现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在学生综合考评中将生态文明素养纳入考核范围等,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此外,高校可以在精神文化中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比如在学校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的订立与宣传中体现并弘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文化氛围,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胸怀“绿水青山”的重要性。

  要合理安排教学方案,注重理念和实践的结合。我国高校数量多、类型广,不同类型高校学科优势及专业特色各不相同。在生态文明教育课程设置上,应该根据高校自身情况、类型与专业特色,开发具有本校特色、本专业特色的生态教育课程,使大学生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并在自身专业的学习和思考过程中,找到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和渠道,在进入社会后能成为各行各业的生态建设力量。同时,要将生态文明理念纳入高校社会实践,提升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践行能力。比如,通过组织大学生开展调研,使其可以直观观察、走访了解身边的生态文明建设状况,激发起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热情并寻找有效的保护渠道,进一步提升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生态文明理念在大学生心中扎根。

  要强化生态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对生态教育的理解与认知直接关系到生态教育的实施效果。高校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将生态教育课程纳入教师培训体系,对高校教师进行生态知识系统培训,增强其对国家相关生态文明政策以及基础的生态环境知识的了解,更新他们的生态知识结构,避免他们在思想上和知识上出现断层,不断提升其生态意识、生态素养以及生态知识储备量。与此同时,要引导教师重点研究如何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自身专业,向学生传授好本专业所需的生态文明知识,不断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需要。同时,积极引导专职生态教育老师承担起高校生态教育公共课的教学任务以及生态实践教育课程的设计,做到最大限度挖掘师资队伍的优势资源,为开展好生态文明教育提供坚实保障。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专题
   第06版:政文
   第07版:经济
   第08版:赣州新闻
   第09版:民生
   第10版:学与思
   第11版:评与论
   第12版:资讯
练好调查研究基本功
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化风成俗
适老化改造应以“老”为本
培育“新农人”促乡村振兴
自媒体不是“自由体”
让生态文明理念在大学生心中扎根